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節油型油缸組件,屬于潤滑設備技術領域。包括缸體入口、下彈簧、活塞、油槽口、上彈簧、缸體、T形活塞蓋、缸體出口、基體和油槽,缸體置于基體內,活塞、T形活塞蓋、上彈簧、下彈簧置于缸體內,其中,活塞的外徑與缸體內徑零配合,T形活塞蓋的外徑小于缸體內徑,活塞中間設置有一通孔,其直徑大于T形活塞蓋柄的直徑,活塞上端和下端分別套有上彈簧和下彈簧,油槽口設置于缸體中部,油槽口的直徑不大于活塞直徑,缸體通過油槽口與缸體背面的油槽連通。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作為供油裝置應用于大型設備,具有控制精度高、針對性好、供油效率高等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節油型油缸組件
本技術涉及一種節油型油缸組件,屬于潤滑設備
。
技術介紹
幾乎在所有機械設備的運行過程中,為避免軸與軸套,導軌之間相對位移等而引起的機械磨損所帶來的設備損毀,都會在設備上配備相應的潤滑裝置,常規的潤滑裝置主要有手動或機械油泵,分配器,油路、油嘴(出油口)構成。潤滑油經油泵增壓,過分配器由油路輸送至油嘴處,再由油嘴對相應的部位進行潤滑。這種加油裝置,通常會有多個油路并聯而成,即從分配器出來的潤滑油同時進入不同的油路中,再由各油路分別經其對應的油嘴輸送到設備的不同部位,這種結構的優勢在于油路結構簡單,給油快捷,然而其缺陷也比較明顯,具體如下: 首先,采用并聯集中供油的方式,由于一臺設備一般只采用一臺手動或機械油泵,各需要潤滑的機械部位離油泵的距離各不相同,也就是說油路的長短各有差異,油經油路到達油嘴的時間也有先后,往往是近的先到,遠的后到,一旦遠距離的潤滑完畢,距離近的早已過多過剩了,造成潤滑油的浪費。 其次,在供油的過程中,油路管壁對油會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即使在油嘴、待潤滑的機械部位通暢的情況下,離油泵越遠的部位由于油壓的減小越不容易被潤滑到,這就需要提高油泵壓力和延長潤滑時間,因此在離油泵近的部位就產生了更大的浪費 再次,由于采用并聯供油的方式,機械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自然摩損會堵塞油槽,使噴嘴對其需要潤滑的部位無法供油,但此時油泵工作仍正常,也無法檢測到哪個部位沒有潤滑,長期運轉對機械設備會造成嚴重損壞,還有可能引發事故。 第四,由于過度潤滑不但造成潤滑油的巨大浪費,而且對機械的清潔也很受影響,嚴重的直接影響到生產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采用串聯方式,節油效率高,潤滑精度好、可控性強,又便于檢測的節油型油缸組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節油型油缸組件,包括缸體入口、下彈簧、活塞、油槽口、上彈簧、油缸內腔即缸體、T形活塞蓋、缸體出口、基體和油槽,缸體置于基體內,活塞、T形活塞蓋、上彈簧、下彈簧置于缸體內,其中,活塞的外徑與缸體內徑零配合,T形活塞蓋的外徑略小于缸體內徑,活塞中間設置有一通孔,其直徑略大于T形活塞蓋柄的直徑,活塞上端和下端分別套有上彈簧和下彈簧,油槽口設置于缸體中部,油槽口的直徑不大于活塞直徑,缸體能通過油槽口與缸體背面的油槽連通。 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缸體內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套裝于下彈簧外,起密封作用。 所述的上彈簧彈性系數較下彈簧彈性系數大,這樣可以確保:當油劑經缸體入口進入后,T形活塞蓋向上移動,此時,上彈簧變形,下彈簧不發生變形,當下彈簧行至通孔內時,T型活塞蓋將通孔堵住,油壓進一步持續上升,下彈簧發生形變。 所述的油缸下端于缸體入口處設置有檢測活塞,檢測活塞用于檢測該處是否有壓力油通過,以判斷機械活動部位的油槽是否堵塞:當壓力油從進油口進入,將檢測活塞壓入缸體入口處,如果檢測活塞出現反彈現象,說明潤滑正常;反之,則說明機械活動部位的油槽堵塞,從而有效的可以對堵塞現象進行排查。 本技術基體上可設置一個缸體,并在缸體內安裝上彈簧、下彈簧、活塞等部件,并在基體上設置相應的油槽口和油槽,此時,缸體入口與進油口相連通,油槽一端通過油槽口與缸體連通,另一端則與出油口連通,油劑經進油口進入,并經缸體入口進入缸體內,在油壓作用下,推動活塞向上移動,上彈簧和下彈簧發生壓縮變形,油劑經缸體進入缸體出口,并經安裝于缸體出口處的噴嘴噴出;當基體上設置多個缸體時,每個缸體內均安裝上彈簧、下彈簧、活塞等,并在缸體對應的位置上設置油槽口和油槽構成多個油缸組件,如油缸組件一、油缸組件二、油缸組件三等,相鄰油缸的缸體之間通過背面的油槽以串聯方式連通,靠近進油口的油缸與進油口連通,靠近出油口的油槽與出油口連通,此時,油劑經進油口進入,先進入油缸一:通過缸體入口一進入缸體一中,在壓力油的作用下,T形活塞蓋向上移動堵住通孔并帶動活塞一繼續向上移動,由于活塞一的外徑不小于油槽口一的孔徑,因此,活塞一會堵住油槽口一,油劑僅能在缸體一內運動,并經缸體出口一進入噴嘴一中,噴嘴一對其所對應的部位進行潤滑;當進油口中油劑量繼續增加,油壓繼續升高時,活塞一繼續向上移動至活塞一的下端面高于油槽口一,此時,油槽口一與缸體一連通,噴嘴一潤滑結束,油劑經油槽口一進入油槽一,并通過油槽一和缸體入口二進入缸體二中,在油壓的作用下,活塞二向上移動,當活塞二下端面低于油槽口二時,缸體二中的油劑僅使噴嘴二供油,當活塞二下端面高于油槽口二時,噴嘴二停止供油,缸體二通過油槽口二與油槽二連通,油槽二通過缸體入口三與缸體三連通,此時,油劑依次經缸體一、油槽一、缸體二、油槽二進入缸體三,此時,噴嘴三開始對相應部位供油,當活塞三的下端面高于油槽口三時,噴嘴三停止供油。油劑經油槽口三進入油槽三中,并從出油口排出。當進油口停止進油,由于T形活塞蓋外徑小于缸體內徑,T形活塞蓋豎直部分即活塞蓋柄外徑小于通孔內徑,此時,在彈簧的彈性作用下,T形活塞蓋下方的油劑由活塞蓋柄與通孔之間的間隙滲入活塞內,下彈簧和上彈簧在自身彈力作用下恢復,并推動活塞向下移動,直至活塞復位,完成一個周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油缸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串聯形成的加油裝置結構示意圖(基體內設置三個油缸組件形成的加油裝置); 圖3為圖2的第一種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4為圖2的第二種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5為圖2的第三種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中標號:A.缸體入口;B.T形活塞蓋;C.下彈簧;D.密封圈;E.活塞;F.油槽口;G.上彈簧;H.缸體;1.基體;J.缸體出口;K.檢測活塞;L.油槽;Μ.通孔;1.油缸組件一;1A.缸體入口一;1B.T形活塞蓋一;1C.下彈簧一;1D.密封圈一;1E.活塞一;1F.油槽口一;1G.上彈簧一;1H.缸體一;1K.檢測活塞一;1L.油槽一;2.油缸組件二;2A.缸體入口二;2F.油槽口二;2H.缸體二;2K.檢測活塞二;2L.油槽二;3.油缸組件三;3A.缸體入口三;3F.油槽口三;3H.缸體三;3K.檢測活塞三;3L.油槽三; 4.噴嘴;41.噴嘴一;42.噴嘴二;43.噴嘴三;5.進油口;6.出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節油型油缸組件,結合圖1,包括缸體入口 A、T形活塞蓋B、下彈簧C、活塞E、油槽口 F、上彈簧G、油缸內腔即缸體H、基體1、缸體出口 J和油槽L,缸體H置于基體I內,活塞E、T形活塞蓋B、上彈簧G、下彈簧C置于缸體H內,其中,活塞E的外徑與缸體H內徑零配合,T形活塞蓋B的外徑略小于缸體H內徑,活塞E中間設置有一通孔M,通孔M直徑略大于T形活塞B蓋柄的直徑,其頂部兩側設置有向內的凸起,確保兩凸起之間的間距不大于下彈簧C的直徑,活塞E上端和下端分別套有上彈簧G和下彈簧C,油槽口 F設置于缸體H中部,油槽口 F的直徑不大于活塞E直徑,缸體H能通過油槽口 F與背面的油槽L連通。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結合圖2,在基體I中設置有三個油缸組件,分別為油缸組件一 1、油缸組件2和油缸組件三3,噴嘴4對應的包括噴嘴一 4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節油型油缸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缸體入口、下彈簧、活塞、油槽口、上彈簧、缸體、T形活塞蓋、缸體出口、基體和油槽,缸體置于基體內,活塞、T形活塞蓋、上彈簧、下彈簧置于缸體內,其中,活塞的外徑與缸體內徑零配合,T形活塞蓋的外徑小于缸體內徑,活塞中間設置有一通孔,其直徑大于T形活塞蓋柄的直徑,活塞上端和下端分別套有上彈簧和下彈簧,油槽口設置于缸體中部,油槽口的直徑不大于活塞直徑,缸體通過油槽口與缸體背面的油槽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節油型油缸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缸體入口、下彈簧、活塞、油槽口、上彈簧、缸體、T形活塞蓋、缸體出口、基體和油槽,缸體置于基體內,活塞、T形活塞蓋、上彈簧、下彈簧置于缸體內,其中,活塞的外徑與缸體內徑零配合,T形活塞蓋的外徑小于缸體內徑,活塞中間設置有一通孔,其直徑大于T形活塞蓋柄的直徑,活塞上端和下端分別套有上彈簧和下彈簧,油槽口設置于缸體中部,油槽口的直徑不大于活塞直徑,缸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佳樂,孫建洪,
申請(專利權)人:紹興縣濱海塑料制品廠,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