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及汽車,用以解決現有后橋放油塞無防油飛濺結構,且也無法控制放油量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包括:與汽車后橋上的油塞座連接的放油塞結構,所述放油塞結構包括:螺塞頭及與螺塞頭連接的螺桿,螺桿遠離所述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所述螺桿靠近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與空心槽結構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且螺桿的側壁上設置有與第一開孔結構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可以限制齒輪油流出的速度,從而防止齒輪油涌出產生飛濺,且放油時放油塞結構總成與后橋總成的放油塞座處于部分旋合狀態,操作人員可隨時扭緊放油塞總成結構來終止放油,可實現對放油量的控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放油塞
,特別是涉及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及汽車。
技術介紹
傳統的后橋放油塞總成必須完全拆卸下來才能實現放油功能,但放油塞總成被拆下的瞬間齒輪油涌出放油口,極易飛濺到維修設備上或操作人員的身上,另外,傳統放油塞總成安裝在后橋總成底部,拆下來放油過程中,受不斷流出的齒輪油的干擾,無法將放油塞總成旋入后橋總成的放油塞座,因此傳動的后橋放油塞總成無法在放油過程中終止放油,從而導致無法控制放油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及汽車,用以解決現有后橋放油塞無防油飛濺結構,且也無法控制放油量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包括:與汽車后橋上的油塞座連接的放油塞結構,所述放油塞結構包括:螺塞頭及與所述螺塞頭連接的螺桿,所述螺桿遠離所述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所述螺桿靠近所述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且所述螺桿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其中,上述放油塞結構總成,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空心槽結構中的磁芯結構,所述磁芯結構設置有第二通孔,且所述第二通孔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相通。其中,所述磁芯結構通過粘結劑與所述空心槽結構連接。其中,所述空心槽結構呈圓柱形,且所述磁芯結構為與所述空心槽結構形狀相匹配的圓柱形磁芯。其中,多個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螺桿的側壁上沿所述螺桿的周向方向均勻分布。其中,所述螺桿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螺紋結構,所述螺桿通過所述螺紋結構與所述油塞座連接。其中,上述放油塞結構總成,還包括:設置于所述螺塞頭及所述螺桿之間的密封墊片。本技術實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實施例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在螺桿遠離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所述螺桿靠近所述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且所述螺桿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在進行放油時,通過多個第一通孔可以限制齒輪油流出的速度,從而有效防止齒輪油涌出產生飛濺,且放油時放油塞結構總成與后橋總成放油塞座處于部分旋合狀態,操作人員可隨時扭緊放油塞結構總成來終止放油,從而實現對放油量的控制。【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放油塞結構總成的第一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放油塞結構總成的第二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螺塞頭,2-螺桿,21-空心槽結構,22-第一開孔結構,23-第一通孔,3_磁芯結構,31-第二通孔,4-密封墊片。【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進行詳細描述。本技術實施例解決現有后橋放油塞無防油飛濺結構,且也無法控制放油量的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及汽車,如圖1所示,包括:與汽車后橋上的油塞座連接的放油塞結構,所述放油塞結構包括:螺塞頭1及與所述螺塞頭1連接的螺桿2,所述螺桿2遠離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21,所述螺桿2靠近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22,且所述螺桿2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23。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螺桿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螺紋結構,螺桿2通過所述螺紋結構與所述油塞座連接,且螺塞頭1與螺桿2之間設置有密封墊片4,該密封墊片能夠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有效防止因密封不良而出現漏油情況的發生。本技術實施例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在螺桿遠離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所述螺桿靠近所述螺塞頭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且所述螺桿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在進行放油時,通過多個第一通孔可以限制齒輪油流出的速度,從而有效防止齒輪油涌出產生飛濺,且放油時放油塞結構總成與后橋總成放油塞座處于部分旋合狀態,操作人員可隨時扭緊放油塞結構總成來終止放油,從而實現對放油量的控制。優選地,如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的放油塞結構總成,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空心槽結構21中的磁芯結構3,所述磁芯結構3設置有第二通孔31,且所述第二通孔31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該磁芯結構能夠對齒輪油中的鐵肩等,防止齒輪被鐵肩等磨損,提高齒輪的使用壽命ο具體的,上述空心槽結構21呈圓柱形,且磁芯結構3為與空心槽結構21形狀相匹配的圓柱形磁芯。進一步地,所述磁芯結構3通過粘結劑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連接,當然,在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中,磁芯結構3也可通過其他方式與所述空心槽結構連接,在此不一一舉例說明。進一步地,多個所述第一通孔23在所述螺桿2的側壁上沿所述螺桿2的周向方向均勻分布,該第一通孔23與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且該第一通孔23可具體位于所述螺桿2的中間位置,在進行放油時,旋開部分放油塞結構總成,此時,齒輪油通過磁芯結構3的第二通孔31流入第一開孔結構22,并通過該第一開孔結構22從多個第一通孔23中流出,從而防止齒輪油涌出產生飛濺。本技術實施例中,只需松開油塞結構總成即可實現放油,放油塞結構總成上的第一通孔可以限制齒輪油流出速度,從而防止齒輪油涌出產生飛濺;放油時放油塞結構總成與后橋總成放油塞座處于部分旋合狀態,操作人員可隨時扭緊放油塞總成來終止放油,從而實現對放油量的控制。與傳統放油塞結構相比,本技術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很好地解決了維修人員裝配便利性的問題,同時可以有效防止齒輪油浪費,對工程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與汽車后橋上的油塞座連接的放油塞結構,所述放油塞結構包括:螺塞頭(1)及與所述螺塞頭(1)連接的螺桿(2),所述螺桿(2)遠離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21),所述螺桿(2)靠近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22),且所述螺桿(2)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23) 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空心槽結構(21)中的磁芯結構(3),所述磁芯結構(3)設置有第二通孔(31),且所述第二通孔(31)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結構(3)通過粘結劑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槽結構(21)呈圓柱形,且所述磁芯結構(3)為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形狀相匹配的圓柱形磁芯。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第一通孔(23)在所述螺桿(2)的側壁上沿所述螺桿(2)的周向方向均勻分布。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桿(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螺紋結構,所述螺桿(2)通過所述螺紋結構與所述油塞座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設置于所述螺塞頭(1)及所述螺桿(2)之間的密封墊片(4)。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放油塞結構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汽車后橋上的油塞座連接的放油塞結構,所述放油塞結構包括:螺塞頭(1)及與所述螺塞頭(1)連接的螺桿(2),所述螺桿(2)遠離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一空心槽結構(21),所述螺桿(2)靠近所述螺塞頭(1)的一端設置有與所述空心槽結構(21)相通的第一開孔結構(22),且所述螺桿(2)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開孔結構(22)相通的多個第一通孔(2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電,范亙,劉佳鑫,周渝,梁雅楠,馬智男,李宗儒,董偉,徐進金,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