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包括:補油回路、回油回路和兩個加載回路,兩個所述加載回路和與多路閥相連接,所述多路閥包括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加載回路相連接,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末端相連通后同時與回油回路和補油回路相連接,所述加載回路上包括依次連接的變量泵組件、閥體組件和流量計,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變量泵組件之間相連接,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流量計相對應連接,所述變量泵組件分別與補油回路和回油回路相連接。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能夠簡化結構,準確實現匹配性試驗,檢測效果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
技術介紹
油缸在伸和縮是單位行程下的油量是不相同的。在現有的多路閥和油缸的匹配試驗中,進口或者出口的試驗只能單獨進行,并且使用2條油缸將活塞桿連接的試驗方式,存在控制方法和安裝規(guī)模大的弊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能夠簡化結構,準確實現匹配性試驗,檢測效果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包括:補油回路、回油回路和兩個加載回路,兩個所述加載回路和與多路閥相連接,所述多路閥包括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加載回路相連接,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末端相連通后同時與回油回路和補油回路相連接,所述加載回路上包括依次連接的變量泵組件、閥體組件和流量計,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變量泵組件之間相連接,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流量計相對應連接,所述變量泵組件分別與補油回路和回油回路相連接。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閥體組件包括電比例溢流閥和第一單向閥并聯(lián)組成,所述閥體組件連接在變量泵組件和流量計之間。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變量泵組件包括變量泵和馬達,所述馬達和變量泵相連接。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兩個所述變量泵組件之間通過第一聯(lián)軸器相連接,所述第一聯(lián)軸器上還連接有轉速傳感器。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補油回路包括泵,所述泵上連接有吸油過濾器,所述回油管路包括恒壓溢流閥,所述恒壓溢流閥和泵均與變量泵組件相連通。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泵的上端通過第二單向閥與兩個加載回路相連通,所述泵的下端通過撓性連接器與吸油過濾器相連接,所述吸油過濾器的下端與閘閥相連接。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泵還通過第二聯(lián)軸器與電機相連接。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閘閥和恒壓溢流閥的末端與油箱相連通。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能夠簡化結構,準確實現匹配性試驗,檢測效果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圖1是本技術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回油回路,2、加載回路,3、多路閥,4、變量泵組件,5、閥體組件,6、流量計,7、第一聯(lián)軸器,8、轉速傳感器,9、泵,10、恒壓溢流閥,11、第二單向閥,12、撓性連接器,13、吸油過濾器,14、閘閥,15、第二聯(lián)軸器,16、電機,51、電比例溢流閥,52、第一單向閥,缸底側油口A,活塞桿側油口B,53、補油回路。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包括:補油回路53、回油回路1和兩個加載回路2,兩個加載回路2和與多路閥3相連接,多路閥3包括缸底側油口A和活塞桿側油口B,所述缸底側油口A和活塞桿側油口B分別與兩個加載回路2相連接,兩個加載回路2的末端相連通后同時與補油回路53和回油回路1相連接,加載回路2上包括依次連接的變量泵組件4、閥體組件5和流量計6,兩個加載回路2的變量泵組件4之間相連接,缸底側油口A和活塞桿側油口B分別與兩個流量計6相對應連接,變量泵組件4分別與補油回路53和回油回路1相連接。另外,閥體組件5包括電比例溢流閥51和第一單向閥52并聯(lián)組成,閥體組件5連接在變量泵組件4和流量計6之間。另外,變量泵組件4包括變量泵和馬達,馬達和變量泵相連接,變量泵組件中的馬達和泵,既可以作泵用也可以作馬達用,兩者相連接,其中一個做泵使用時,另一個則做馬達使用。另外,兩個變量泵組件4之間通過第一聯(lián)軸器7相連接,第一聯(lián)軸器7上還連接有轉速傳感器8。另外,補油回路53包括泵9,泵9上連接有吸油過濾器13,回油管路1包括恒壓溢流閥10,恒壓溢流閥10和泵9均與變量泵組件4相連通。另外,泵9的上端通過第二單向閥11與兩個加載回路2相連通,泵9的下端通過撓性連接器12與吸油過濾器13相連接,吸油過濾器13的下端與閘閥14相連接。另外,泵9還通過第二聯(lián)軸器15與電機16相連接。另外,閘閥14和恒壓溢流閥10的末端與油箱相連通。本技術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具體工作原理如下:在模擬油缸負載時,從缸底側油口A向活塞桿側油口B供油,缸底側油口A的油多于活塞桿側油口B的油時,通過回油回路1將油排出到油箱。當從活塞桿側油口B向缸底側油口A供油,活塞桿側油口B的油少于缸底側油口A的油時,通過補油回路53補充油。區(qū)別于現有技術,本技術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能夠簡化機械結構,根據油缸的種類設定控制值,準確地設定由于缸底和桿徑產生的流量差,方便設定缸底、活塞桿側的負載,可以加測油缸形成,能夠適用于油缸和液壓馬達。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補油回路、回油回路和兩個加載回路,兩個所述加載回路和與多路閥相連接,所述多路閥包括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加載回路相連接,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末端相連通后同時與回油回路和補油回路相連接,所述加載回路上包括依次連接的變量泵組件、閥體組件和流量計,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變量泵組件之間相連接,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流量計相對應連接,所述變量泵組件分別與補油回路和回油回路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補油回路、回油回路和兩個加載回路,兩個所述加載回路和與多路閥相連接,所述多路閥包括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加載回路相連接,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末端相連通后同時與回油回路和補油回路相連接,所述加載回路上包括依次連接的變量泵組件、閥體組件和流量計,兩個所述加載回路的變量泵組件之間相連接,所述缸底側油口和活塞桿側油口分別與兩個流量計相對應連接,所述變量泵組件分別與補油回路和回油回路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組件包括電比例溢流閥和第一單向閥并聯(lián)組成,所述閥體組件連接在變量泵組件和流量計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油缸負載回路模擬試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變量泵組件包括變量泵和馬達,所述馬達和變量泵相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汪立平,李浩揚,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恒立液壓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