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液壓油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殼體,冷卻殼體內設有散熱腔以及設于散熱腔內呈螺旋狀盤繞設置且用于供液壓油通過的冷卻管,在冷卻殼體上設置有用于對散熱腔以及冷卻管進行風冷降溫的散熱裝置。穩定較高的液壓油從進油管進入冷卻殼體的散熱腔中,流經螺旋狀盤繞的冷卻管,在該過程中,液壓油將其所帶熱量傳遞給冷卻管,散熱裝置對散熱腔中的冷卻管進行風冷降溫,從而使冷卻管中的液壓油的溫度降低,但不會對冷卻管具有腐蝕作用,避免出現液壓油泄露的現象;同時,由于線圈狀增加了液壓油在冷卻管中的滯留時間,因此,液壓油與冷卻管之間具有更長的熱交換時間,使加速液壓油溫度的降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軸承零件加工
,特別涉及液壓油冷卻機構以及設置有該液壓油冷卻機構的液壓拉床。
技術介紹
液壓車床是指采用液壓走刀的車床,可通過油缸驅動不同的刀架按照指定的命令移動,可實現工件的自動加工。液壓傳動是以油液為介質年實現能量轉換的。在能量傳遞過程中,油液沿管路流動并流經各控制閥,由于黏性摩擦產生壓力損失;由于泄漏產生容積損失的同時也產生壓力損失;運動件間摩擦產生機械損失。這些能耗損失均將轉化為熱能,其中一部分散到大氣中,大部分傳給液壓元件液壓缸和油液,使液壓系統溫度升高。油溫過高,液壓油黏度顯著降低,液壓缸泄漏則顯著增加,液壓系統效率明顯下降,運動部位油膜被破壞,導致摩擦阻力增加,從而使磨損加劇,于是又引起系統發熱,促使溫度進一步升高。同時,使油液氧化加劇,油液使用壽命降低,并促使油液形成膠狀物質,并在過熱的元件表面沉積,容易堵塞各種控制小孔,使之不能正常工作。此外,油溫過高使橡膠密封件、軟管早期老化、變質,降低使用壽命。申請公告號為CN105351287A、申請公布日為2016年2月24日的中國專利公開了液壓油降溫的冷卻機構,包括殼體以及彎曲折疊放置在殼體內的換熱管,在殼體的同一側設置有分別與換熱管兩端連通的進液口、出液口,在所述殼體的另一側設有與其內部連通的冷液進口、冷液出口,在所述換熱管靠近出液口方向的一端內壁上設有環形的突出部,且在所述突出部的兩端設有截面為圓弧狀的過渡段。在突出部的兩端設置有一個截面為圓弧狀的過渡段,使液壓油在驟然減速后平緩地流入突出部內,同時對液壓油起到一個導引作用,即引導液壓油由換熱管直接進入到突出部內,避免液壓油在換熱管形成渦流而阻礙其正常流通。對比文件中,冷卻液將換熱管浸沒進行熱交換,而換熱管為翅片管,其材質為金屬,長期使用,冷卻液會對其造成腐蝕,增加換熱管內部液壓油泄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一是提供一種液壓油冷卻機構,其解決了冷卻液直接接觸換熱管從而導致其腐蝕的問題,可達到防止液壓油泄漏的效果。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一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液壓油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殼體,所述冷卻殼體內設有散熱腔以及設于散熱腔內呈螺旋狀盤繞設置且用于供液壓油通過的冷卻管,在所述冷卻殼體上設置有用于對散熱腔以及冷卻管進行風冷降溫的散熱裝置。采用上述結構,穩定較高的液壓油從進油管進入冷卻殼體的散熱腔中,流經螺旋狀盤繞的冷卻管,在該過程中,液壓油將其所帶熱量傳遞給冷卻管,散熱裝置對散熱腔中的冷卻管進行風冷降溫,從而使冷卻管中的液壓油的溫度降低,但不會對冷卻管具有腐蝕作用,避免出現液壓油泄露的現象;同時,由于線圈狀增加了液壓油在冷卻管中的滯留時間,因此,液壓油與冷卻管之間具有更長的熱交換時間,使加速液壓油溫度的降低。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冷卻殼體呈與冷卻管螺旋軸心線共軸線的筒狀;所述散熱裝置為排風扇,所述散熱裝置設于冷卻殼體的一端,所述冷卻殼體的另一端設置有通風口。采用上述結構,通過散熱裝置和通風口使冷卻管表面的熱量充分散發,達到均勻散熱的效果。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液壓油于所述冷卻管內的流向與散熱裝置的風向相反。采用上述結構,冷卻管中液壓油的流動方向與風向相反,使得流向散熱裝置的液壓油先散熱且散熱時間為流經整個冷卻管的時間,受到更好的冷卻效果。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冷卻管與冷卻殼體的內壁間呈間隙設置。采用上述結構,當散熱裝置在進行風冷降溫時,空氣可以在整個冷卻殼體內部快速流動,加速冷卻管的對液壓油進行散熱。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散熱腔內還設置有與冷卻管接觸并對冷卻管進行熱交換的冷液管。采用上述結構,冷液管中通入冷卻液,液壓油的熱量傳遞給冷卻管,與冷液管進行熱交換,使得冷卻管的溫度降低,加速了液壓油與冷卻管之間的熱量交換,從而降低了液壓油的溫度。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冷液管呈螺旋設置。采用上述結構,將冷液管設置為與冷卻管相同的形狀,從而增大冷卻管和冷凝管之間的接觸面積,提高熱交換效率,從而提高對冷卻管內液壓油的冷卻效果。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冷液管的進液口與冷卻管的出油口設于冷卻殼體的同一端。采用上述結構,冷卻液在冷液管中先靠近出油口的一端的冷卻管中的液壓油,液壓油的熱量傳遞給冷卻管,冷卻管將熱量傳遞給冷液管,冷液管再將熱量傳遞給冷卻液,從而進行熱交換,冷卻液的流動方向與液壓油的流動方向相反,溫度逐漸升高,出油口一端的液壓油可將較多熱量傳遞給冷液管中的冷卻液,達到快速冷卻的效果。再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冷卻管和冷凝管均為銅管。采用上述結構,銅管具有優異的導熱效果,將液壓油的溫度快速傳遞至銅管上,再加上排風扇的作用,對銅管進行快速冷卻,而銅管的溫度一旦有所下降,若內部液壓油的溫度高于銅管的溫度,會繼續進行熱傳遞,排風扇與銅管的組合,加快了熱量的散發,從而加快了液壓油的降溫速度。本技術的目的二是提供一種設有液壓油冷卻機構的液壓拉床。本技術的上述技術目的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液壓拉床,包括床體以及設置于床體上的液壓缸,所述床體上設置有權利要求1-8所述的液壓油冷卻機構,所述冷卻管的兩端分別通過進油管和出油管與液壓缸連接。采用上述結構,液壓油從進油管進入液壓冷卻機構,對其進行冷卻,將冷卻后的液壓油經過泵站的作用,通過出油管重新傳送至液壓缸中,循環利用。進一步優選為:所述床體上還設置有冷卻液箱,所述冷卻液箱分別通過進液管和出液管與冷液管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冷卻液通過冷液管對冷卻管中的液壓油進行冷卻,出液管排出的冷卻液溫度較高,通過泵站作用,將其傳至冷卻液箱中,使其與冷卻液箱中大量的冷卻液進行熱傳遞,進行降溫,可循環利用。綜上所述,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采用螺旋狀的冷卻管對液壓油進行傳送,使得液壓油流出冷卻管的時間增加,通過排風扇對冷卻管進行冷卻,在排風扇的作用下,將冷卻管所帶的從液壓油傳導的熱量散發,達到降低液壓油溫度的目的,不會造成冷卻管的腐蝕;同為螺旋狀的冷液管與冷卻管相互進行熱交換,其螺紋的排列與冷卻管相同,且冷卻液與液壓油的流動方向相反,冷卻液在冷液管中先靠近出油管的一端的冷卻管中的液壓油,液壓油的熱量傳遞給冷卻管,冷卻管將熱量傳遞給冷液管,冷液管再將熱量傳遞給冷卻液,從而進行熱交換,冷液管中的冷卻液向出液管方向流動,其溫度逐漸升高,出油管一端的液壓油可將較多熱量傳遞給冷液管中的冷卻液,達到快速冷卻的效果。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1中液壓油冷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示出了通風口、進油管、出油管和排風扇的結構;圖2是圖1的內部結構示意圖,示出了冷卻部的結構;圖3是實施例2中液壓油冷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示出了通風口、進油管、出油管、進液管、出液管和排風扇的結構;圖4是圖3的內部結構示意圖,示出了冷卻部、進液管、冷液管和出液管的結構;圖5是實施例3中液壓拉床的結構示意圖,示出了床體、液壓缸、液壓油冷卻機構和液壓油循環箱的結構;圖6是實施例3中液壓拉床的結構示意圖,示出了冷卻液箱、液壓油冷卻機構和液壓油循環箱的結構。圖中,1、冷卻殼體;2、通風口;3、冷卻部;31、進油管;32、冷卻管;33、出油管;4、排風扇;5、冷液管;6、進液管;7、出液管;8、液壓缸;9、床體;10、冷卻液輸送管道;11冷卻液箱;13、液壓油輸送管;14、液壓油循環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壓油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殼體(1),其特征是:所述冷卻殼體(1)內設有散熱腔以及設于散熱腔內呈螺旋狀盤繞設置且用于供液壓油通過的冷卻管(32),在所述冷卻殼體(1)上設置有用于對散熱腔以及冷卻管(32)進行風冷降溫的散熱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液壓油冷卻機構,包括冷卻殼體(1),其特征是:所述冷卻殼體(1)內設有散熱腔以及設于散熱腔內呈螺旋狀盤繞設置且用于供液壓油通過的冷卻管(32),在所述冷卻殼體(1)上設置有用于對散熱腔以及冷卻管(32)進行風冷降溫的散熱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油冷卻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冷卻殼體(1)呈與冷卻管(32)螺旋軸心線共軸線的筒狀;所述散熱裝置為排風扇(4),所述散熱裝置設于冷卻殼體(1)的一端,所述冷卻殼體(1)的另一端設置有通風口(2)。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油冷卻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液壓油于所述冷卻管(32)內的流向與散熱裝置的風向相反。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油冷卻機構,其特征是:所述冷卻管(32)與冷卻殼體(1)的內壁間呈間隙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油冷卻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散熱腔內還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葛福標,陳榮華,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力源液壓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