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不易泄露方便保養的四級油缸,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第一內缸筒和外缸筒,外缸筒的底部通過缸底封閉,所述外缸筒的下端設有進油口;外缸筒、第一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三內缸筒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上擋圈與缸體為一體結構,強度高不易損害,不漏油、易保養;第一缸筒上的外擋圈與第一缸筒為一體結構,可承受較大的沖擊;鎖緊裝置可鎖住提手與外缸筒,使油缸在提運時不會晃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油缸領域,尤其是涉及的是四級柱塞油缸。
技術介紹
一般的多級柱塞油缸的伸長使活塞與缸體的擋圈受力較大,如果擋圈為活動擋圈容易損壞漏油,需要經常保養更換。油缸通過提手提運時容易晃動,打到腿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不易泄露方便保養的四級油缸。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四級柱塞油缸,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第一內缸筒和外缸筒,所述外缸筒的底部通過缸底封閉,所述外缸筒的下端設有進油口;所述外缸筒、第一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三內缸筒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所述密封裝置設于上擋圈上方;所述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所述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優選的,所述第一缸筒上的外擋圈與第一缸筒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缸筒、第三缸筒和活塞桿的外擋圈為外鋼絲圈,所述內擋圈為內鋼絲圈。優選的,所述外缸筒的上端設有提手。優選的,所述密封裝置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三個密封圈。優選的,所述提手的兩個下端分別鉸接在外缸筒的兩側,所述外缸筒上設有用于卡住提手的鎖緊裝置,所述提手的下端設有兩個內凹的卡槽,所述鎖緊裝置包括均鉸接在轉軸上的卡板和拉桿,所述卡板上設有可分別與提手下端兩卡槽卡合的兩個卡柱,所述卡板與拉桿之間設有拉簧。通過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上擋圈與缸體為一體結構,強度高不易損害,不漏油、易保養;第一缸筒上的外擋圈與第一缸筒為一體結構,可承受較大的沖擊;鎖緊裝置可鎖住提手與外缸筒,使油缸在提運時不會晃動。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1的收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1伸長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鎖緊裝置松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鎖緊裝置鎖緊時的結構示意圖。主要附圖標記說明:活塞桿11;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第一內缸筒14;外缸筒15;進油口151;缸底2;內擋圈3;外擋圈4;上擋圈5;密封裝置6;提手7;卡槽71;鎖緊裝置8;卡板81;卡柱811;拉桿82;轉軸83;拉簧84。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實施例1: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四級柱塞油缸,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11、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第一內缸筒14和外缸筒15,所述外缸筒15的底部通過缸底2封閉,所述外缸筒15的下端設有進油口151;所述外缸筒15、第一內缸筒14、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三內缸筒12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6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5,所述密封裝置6設于上擋圈5上方;所述活塞桿11、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一內缸筒12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4,所述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一內缸筒14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3。油缸伸展時,第一缸筒14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外缸筒15的上擋圈5擋住;第二缸筒13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第一缸筒14的上擋圈5擋住;第三缸筒12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第二缸筒13的上擋圈5擋住;活塞桿11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第三缸筒12的上擋圈5擋住。油缸收縮時,活塞桿11在自重的作用下開始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三缸筒12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三缸筒12下降,第三缸筒12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二缸筒13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二缸筒13下降,第二缸筒13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一缸筒14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一缸筒14下降,第一缸筒14下降直至缸底2。所述第一缸筒14上的外擋圈4與第一缸筒14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缸筒13、第三缸筒12和活塞桿11的外擋圈4為外鋼絲圈,所述內擋圈3為內鋼絲圈;第一缸筒14在油缸伸展時受力最大,其外擋圈4與缸體為一體結構強度更好,減少鋼絲圈的更換。所述外缸筒15的上端設有提手7,方便提動油缸。所述密封裝置6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三個密封圈,三個密封圈,密封效果好,不漏油。實施例2:如圖3-圖5所示,本技術四級柱塞油缸,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11、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第一內缸筒14和外缸筒15,所述外缸筒15的底部通過缸底2封閉,所述外缸筒15的下端設有進油口151;所述外缸筒15、第一內缸筒14、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三內缸筒12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6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5,所述密封裝置6設于上擋圈5上方;所述活塞桿11、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一內缸筒12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4,所述第三內缸筒12、第二內缸筒13和第一內缸筒14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3。油缸伸展時,第一缸筒14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外缸筒15的上擋圈5擋住;第二缸筒13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第一缸筒14的上擋圈5擋住;第三缸筒12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被第二缸筒13的上擋圈5擋住;活塞桿11上升直至其外擋圈4第三缸筒12的上擋圈5擋住。油缸收縮時,活塞桿11在自重的作用下開始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三缸筒12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三缸筒12下降,第三缸筒12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二缸筒13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二缸筒13下降,第二缸筒13下降直至其外擋圈4抵住第一缸筒14的內擋圈3并推動第一缸筒14下降,第一缸筒14下降直至缸底2。所述第一缸筒14上的外擋圈4與第一缸筒14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二缸筒13、第三缸筒12和活塞桿11的外擋圈4為外鋼絲圈,所述內擋圈3為內鋼絲圈;第一缸筒14在油缸伸展時受力最大,其外擋圈4與缸體為一體結構強度更好,減少鋼絲圈的更換。所述外缸筒15的上端設有提手,方便提動油缸。所述密封裝置6包括從上到下依次設置的三個密封圈,三個密封圈,密封效果好,不漏油。所述提手7的兩個下端分別鉸接在外缸筒15的兩側,所述外缸筒15上設有用于卡住提手7的鎖緊裝置8,所述提手7的一端的下端設有兩個內凹的卡槽71,所述鎖緊裝置8包括均鉸接在轉軸83上的卡板81和拉桿82,所述卡板81上設有可分別與提手7下端兩卡槽71卡合的兩個卡柱811,所述卡板81與拉桿82之間設有拉簧84。提手7上轉時其下端可推動拉桿82轉動,拉桿82通過拉簧84拉動卡板81轉動,直至卡板81的兩個卡柱811卡入提手7的兩個卡槽71中,將提手7與外缸筒15鎖緊;防止外缸筒15晃動。反方向掰動卡板81就可松開提手7。以上所述的,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實用實施的范圍,凡是依本技術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裝飾,皆應仍屬于本技術涵蓋的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四級柱塞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第一內缸筒和外缸筒,所述外缸筒的底部通過缸底封閉,所述外缸筒的下端設有進油口;所述外缸筒、第一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三內缸筒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所述密封裝置設于上擋圈上方;所述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所述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
【技術特征摘要】
1.四級柱塞油缸,其特征在于:包括從內到外依次套接的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第一內缸筒和外缸筒,所述外缸筒的底部通過缸底封閉,所述外缸筒的下端設有進油口;所述外缸筒、第一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三內缸筒均包括缸體,缸體的上端內壁設有密封裝置和與缸體為一體結構的上擋圈,所述密封裝置設于上擋圈上方;所述活塞桿、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外周面上均設有外擋圈,所述第三內缸筒、第二內缸筒和第一內缸筒的下端內壁均設有內擋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級柱塞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缸筒上的外擋圈與第一缸筒為一體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翁祖銓,
申請(專利權)人:龍巖市山力工程液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