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領域,具體為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及種植方法,選種;處理種子;選擇培育土壤;培育土壤的放置;播種;第一次收獲;初次選種;二次選種;重復二次選種3?5次,得到的稻谷即為抗旱稻。其實現稻谷于砂地及河邊等含砂量較高的土地上進行種植,既提高稻谷的種植面積又保證了所種植水稻的產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領域,具體為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及種植方法。
技術介紹
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稻的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將2004年定為“國際稻米年”。但國內稻主要為水稻,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孟民、張啟發在內的多位農業科學家指出,干旱缺水已成為中國水稻產量安全保障的關鍵性制約因素。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農業用水占到總用水量的70%,但農業灌溉水利用率僅為每立方米產糧0.8公斤,不及發達國家的40%。這種高耗低效導致了對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中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屬水資源脆弱國。而且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地區之間、季節之間降雨量差別極大。特別是7月中旬以后,雨水減少的趨向最明顯,這個時候正處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灌漿成熟的關鍵生長期,對水的需求最大,農作物的產量無法得到保證。為了保證國內對稻類需求,對旱稻的研究已經成為必然趨勢,主要原因在于:(1)水稻旱作能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使水稻的種植不再受到人工灌水的限制,從而可大力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提高稻谷產量,同時能節約大量的農業用水,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2)有利于對低洼地、水砂地、河邊、山間出水地的改造,這樣的地塊種植水田缺少灌溉條件,種植旱田夏季易澇,常年糧食產量極低,而改為水稻旱作糧食產量可成倍增長,經濟效益可較大的提高。但現有的陸稻存在的問題是產量低,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專利技術內容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其實現稻谷于水砂地及河邊等含砂量較高的土地上進行種植,既提高稻谷的種植面積又保證了所種植水稻的產量。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具體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選種,在現有水稻中選擇產量最高的水稻作為一號種子;選擇現有陸稻中抗旱性能最佳的陸稻作為二號種子;B、處理種子,將一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浸泡及催芽處理后備用;將二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以及浸泡后備用;C、選擇培育土壤,一號種子選用水稻土作為培育土壤,二號種子選用混合土壤作為培育土壤,所述混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5-15份、塘泥10-15份以及泥砂15-18份;D、培育土壤的放置,將一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一號培育盤中,一號培育盤寬8-15cm,深20-25cm;二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二號培育盤中,二號培育盤寬8-15cm,深40-50cm;一號培育盤與二號培育盤交錯放置;E、播種,將處理后的一號種子播種于一號培育盤,二號種子播種于二號培育盤,其中,一號種子的播種深度5-8cm,二號種子的播種深度15-20cm;F、第一次收獲,收取所有的成熟的稻谷;G、初次選種,將第一次收獲的稻谷進行消毒、浸泡及催芽后進行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為復合土壤;所述復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21-30份以及塘泥10-15份,還包括泥砂,泥砂的重量份為水稻土重量份的3/2;播種深度為15-20cm;H、二次選種,擇選初次選種過程中產量高的稻穗,取稻谷并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20-30份以及塘泥10-15份,還包括泥砂,泥砂的重量份為水稻土重量份的4倍;播種深度為15-20cm;I、將步驟H重復3-5次,得到的稻谷即為抗旱稻。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的技術方案,在一號種子播種后,在發芽期和抽穗期分別進行灌溉。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的技術方案,二次選種過程中,在播種后對土壤進行澆水,澆水量保證土壤濕透。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抗旱稻的種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選擇砂質土壤,在土壤表面鋪設混合有機肥料,暴曬,播種,翻耕以及澆水;其中,所述混合有機肥料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農家肥1-5份、塘泥1-3份、膨潤土1-3份以及秸稈粉末2-4份。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的技術方案,深耕的深度為20-30cm。作為本專利技術的改進的技術方案,翻耕的深度為15-20cm。有益效果采用水稻與陸稻進行交錯布置然后播種,實現水稻與陸稻相互授粉的目的,使得初次播種得到的部分稻谷同時具有抗旱與高產的特性,但這種特性并不穩定;因此,需要再次篩選。在再次篩選的過程中,通過控制播種土壤的成分控制土壤的保水性,使得不耐旱的種子不能發芽或者發芽后不能茁壯生長,實現了對稻谷進行抗旱性的篩選。通過人工挑選高產稻穗的方式,實現對稻谷產量的篩選。二者結合實現對稻谷的高產與抗旱性能的篩選。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勢為:不需要對稻谷進行人工授粉,減少人工勞作時間;通過調整種植土壤,在重復播種篩選稻谷種子時,給稻谷一種優勝劣淘的緩沖期,保證在篩選稻谷種子時稻谷的質量與產量。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和技術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專利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本
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義,這里使用的所有術語(包括技術術語和科學術語)具有與本專利技術所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義。還應該理解的是,諸如通用字典中定義的那些術語應該被理解為具有與現有技術的上下文中的意義一致的意義,并且除非像這里一樣定義,不會用理想化或過于正式的含義來解釋。實施例1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具體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選種,在現有水稻中選擇產量最高的水稻作為一號種子;選擇現有陸稻中抗旱性能最佳的陸稻作為二號種子;B、處理種子,將一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浸泡及催芽處理后備用;將二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以及浸泡后備用;C、選擇培育土壤,一號種子選用水稻土作為培育土壤,二號種子選用混合土壤作為培育土壤,所述混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8份、復合肥1份、水稻土15份、塘泥10份以及泥砂18份;D、培育土壤的放置,將一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一號培育盤中,一號培育盤寬8cm,深25cm;二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二號培育盤中,二號培育盤寬8cm,深50cm的培育盤中;一號培育盤與二號培育盤交錯放置;E、播種,將處理后的一號種子播種于一號培育盤,二號種子播種于二號培育盤,其中,一號種子的播種深度8cm,二號種子的播種深度15cm;F、第一次收獲,收取所有的成熟的稻谷;G、初次選種,將第一次收獲的稻谷進行消毒、浸泡及催芽后進行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為復合土壤;所述復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8份、復合肥1份、水稻土30份以及塘泥10份,還包括泥砂,泥砂的重量份為水稻土重量份的3/2;播種深度為20cm;H、二次選種,擇選初次選種過程中產量高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A、選種,在現有水稻中選擇產量最高的水稻作為一號種子;選擇現有陸稻中抗旱性能最佳的陸稻作為二號種子;B、處理種子,將一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浸泡及催芽處理后備用;將二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以及浸泡后備用;C、選擇培育土壤,一號種子選用水稻土作為培育土壤,二號種子選用混合土壤作為培育土壤,所述混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5?15份、塘泥10?15份以及泥砂15?18份;D、培育土壤的放置,將一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一號培育盤中,一號培育盤寬8?15cm,深20?25cm;二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二號培育盤中,二號培育盤的寬8?15cm,深40?50cm;一號培育盤與二號培育盤交錯放置;E、播種,將處理后的一號種子播種于一號培育盤,二號種子播種于二號培育盤,其中,一號種子的播種深度5?8cm,二號種子的播種深度15?20cm;F、第一次收獲,收取所有的成熟的稻谷;G、初次選種,將第一次收獲的稻谷進行消毒、浸泡及催芽后進行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為復合土壤;所述復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21?30份以及塘泥10?15份,還包括泥砂,泥砂的重量份為水稻土重量份的3/2;播種深度為15?20cm;H、二次選種,擇選初次選種過程中產量高的稻穗,取稻谷并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20?30份以及塘泥10?15份,還包括泥砂,泥砂的重量份為水稻土重量份的4倍;播種深度為15?20cm;I、將步驟H重復3?5次,得到的稻谷即為抗旱稻。...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抗旱稻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A、選種,在現有水稻中選擇產量最高的水稻作為一號種子;選擇現有陸稻中抗旱性能最佳的陸稻作為二號種子;B、處理種子,將一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浸泡及催芽處理后備用;將二號種子采用暴曬、消毒以及浸泡后備用;C、選擇培育土壤,一號種子選用水稻土作為培育土壤,二號種子選用混合土壤作為培育土壤,所述混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水稻土5-15份、塘泥10-15份以及泥砂15-18份;D、培育土壤的放置,將一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一號培育盤中,一號培育盤寬8-15cm,深20-25cm;二號種子的培育土壤放入二號培育盤中,二號培育盤的寬8-15cm,深40-50cm;一號培育盤與二號培育盤交錯放置;E、播種,將處理后的一號種子播種于一號培育盤,二號種子播種于二號培育盤,其中,一號種子的播種深度5-8cm,二號種子的播種深度15-20cm;F、第一次收獲,收取所有的成熟的稻谷;G、初次選種,將第一次收獲的稻谷進行消毒、浸泡及催芽后進行播種,播種選用的土壤為復合土壤;所述復合土壤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各物質:經過消毒的農家肥3-10份、經過腐熟的秸稈粉末5-8份、復合肥1-3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文魁,
申請(專利權)人:莆田秀嶼區群韜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福建;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