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關于一種工具及其覆層方法,該工具包括:一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一第一包覆層,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覆設至該尾部;一第二包覆層,在相對該握把部處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一包覆層并凸設有一圖樣部、并在相對該尾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凸緣;一第三包覆層,至少覆設于該第二包覆層,至少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該工具覆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一工具本體形成具有一第一包覆層的一第一成型品;將該第一成型品形成具有一第二包覆層的一第二成型品;將該第二成型品形成具有一第三包覆層的一工具。本發明專利技術該工具及其覆層方法可避免工具本體表面受到磨耗,該圖樣部也較不易被磨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與工具有關,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工具及其覆層方法。
技術介紹
如中國臺灣專利564216所揭露的工具及其覆層方法是在一手工具本體的中間位置覆設一塑膠套件,并在該塑膠套件相鄰位置至尾部之間覆設一握柄套,如此一來可通過該塑膠套件與該握柄套的不同顏色搭配,使其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然而此種工具及其覆層方法僅能在握柄部呈現前后具有相異兩色的簡單色彩變化,并無法產生復雜的圖文效果。如要在該工具的握柄部上呈現其它文字或圖樣,制造者通常會以印刷方式來生成圖文,但是此類工具久經使用后,該圖文通常會磨耗而不易辨識。并且,此類工具及其覆層方法,僅在握柄部具有覆層,在工作頭部卻無受到任何保護,長時間使用后,金屬表面也會逐漸變的不美觀。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穎且具有進步性的工具及其覆層方法,以解決上述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工具及其覆層方法,可利用第一包覆層較完整地包覆整支工具,較先前技術可避免工具本體表面受到磨耗;并且,本工具的圖樣部直接形成于第二包覆層,在第三包覆層覆蓋后,可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而此類工具在久經使用后,該圖樣部也較不易被磨損。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工具,包括一工具本體、一第一包覆層、一第二包覆層及一第三包覆層。該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該第一包覆層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覆設至該尾部并部分顯露該尾部的外周面。該第二包覆層在相對該握把部處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一包覆層并覆蓋部分顯露的該尾部的外周面,凸設有一圖樣部、并在相對該尾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凸緣,且在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連通至該第一包覆層的通道。該第三包覆層至少覆設于該第二包覆層并覆蓋該至少一通道,至少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及至少顯露部分該第一凸緣。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覆層在相對所述尾部處徑向地另形成一第二凸緣,
所述第一凸緣至少覆設部分該第二凸緣。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三凸緣。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四凸緣,所述第三凸緣至少覆蓋部分該第四凸緣。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二環凹部,所述第三凸緣至少部分覆蓋該第二環凹部,且所述第三凸緣至少部分顯露于所述工具外部。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四凸緣及一形成于該第四凸緣與所述工作頭部之間的第二環凹部,所述第二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三凸緣,該第三凸緣至少覆蓋部分該第四凸緣及所述第二環凹部,且該第三凸緣至少部分顯露于所述工具外部。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另提供一種工具覆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預備一工具本體,該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將該工具本體置入一第一模具中,該第一模具并分別部分抵接于該工作頭部及該尾部而使該工具本體與該第一模具之間環繞一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延伸至該尾部的第一間隙;注入一第一包覆材于該第一模具內并填充于該第一間隙以形成一具有一第一包覆層的一第一成型品,該第一成型品在該工具本體的尾部與該第一模具抵接處未被該第一包覆材覆蓋而形成一第一顯露區域;將該第一成型品置入一第二模具中,該第二模具在相對該握把部處設有一預定圖樣且部分抵接于該第一成型品而使該第一成型品與該第二模具之間連續地環繞一第二間隙,該第二間隙至少部分位于相對該握把部處;注入一第二包覆材于該第二模具內并填充于該第二間隙以形成一具有一第二包覆層的一第二成型品,該第二包覆材在相對該握把部處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一成型品并覆蓋該第一顯露區域、且在相對該尾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凸緣,該第二成型品在該第一包覆層與該第二模具抵接處未被該第二包覆材覆蓋而形成一第二顯露區域,且該第二包覆層在相對該預定圖樣處形成一圖樣部;將該第二成型品置入一第三模具內,該第三模具至少部分抵接于該第一凸緣而使該第二成型品與該第三模具之間連續地環繞一第三間隙,該第三間隙至少部分相對于該第二包覆層;注入一第三包覆材于該第三模具內并填充于該第三間隙以形成一具有一第三包覆層的一工具,該第三包覆材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二包覆層
并覆蓋該第二顯露區域、且至少未覆蓋該圖樣部的上表面及至少未覆蓋部分該第一凸緣。更進一步地,所述工作頭部圍構一容槽,該容槽供與所述第一、第二或第三模具抵接。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具包括至少一固定部,該至少一固定部部分抵接所述工具本體,當注入所述第一包覆材于所述第一模具內時,相對于該至少一固定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環凹部,該至少一固定部抵接于所述工具本體處未被所述第一包覆材覆蓋而形成所述第一顯露區域。更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模具包括至少一支撐桿,該至少一支撐桿抵接所述第一包覆層,當注入所述第二包覆材于所述第二模具內時,該至少一支撐桿抵接所述第一包覆層處未被所述第二包覆材覆蓋而形成所述第二顯露區域。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工具及其覆層方法,可利用第一包覆層較完整地自工作頭部包覆至尾部,較工作頭部顯露于外的傳統工具可避免工具本體表面受到磨耗;并且,本工具的圖樣部直接形成于第二包覆層,在第三包覆層覆蓋后,可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而此類工具在久經使用后,該圖樣部也較不易被磨損。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本體立體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成型品立體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成型品另一視角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成型品立體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立體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剖面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本體與第一模具的分解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本體與第一模具的剖面圖。圖9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圖8的剖面圖。圖10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成型品與第一模具的剖面圖。圖11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成型品與第二模具的剖面圖。圖12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圖11的剖面圖。圖13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成型品與第二模具的剖面圖。圖14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成型品與第三模具的剖面圖。圖15為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的工具與第三模具的剖面圖。附圖標記1:工具;10:工具本體;11:工作頭部;12:容槽;13:握把部;14:尾部;15:第一顯露區域;20:第一包覆層;21:第二凸緣;22:第四凸緣;23:第一環凹部;24:第二環凹部;25:第一包覆材;30:第二包覆層;31:第一凸緣;32:第三凸緣;33:圖樣部;34:通道;35:第二包覆材;36:第二顯露區域;40:第三包覆層;41:第三包覆材;50:第一模具;51:固定部;52:第一間隙;60:第二模具;61:預定圖樣;62:第二間隙;63:支撐桿;70:第三模具;71:第三間隙;2:第一成型品;3:第二成型品。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僅以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可能的實施形態,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所要保護的范疇,合先敘明。請參考圖1至6,其顯示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實施例,本專利技術的工具1包括一工具本體10、一第一包覆層20、一第二包覆層30及一第三包覆層40。該工具本體10包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一第一包覆層,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覆設至該尾部并部分顯露該尾部的外周面;一第二包覆層,在相對該握把部處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一包覆層并覆蓋部分顯露的該尾部的外周面,凸設有一圖樣部、并在相對該尾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凸緣,且在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連通至該第一包覆層的通道;一第三包覆層,至少覆設于該第二包覆層并覆蓋該至少一通道,至少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及至少顯露部分該第一凸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一第一包覆層,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覆設至該尾部并部分顯露該尾部的外周面;一第二包覆層,在相對該握把部處連續地覆設于該第一包覆層并覆蓋部分顯露的該尾部的外周面,凸設有一圖樣部、并在相對該尾部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一凸緣,且在周面上形成有至少一連通至該第一包覆層的通道;一第三包覆層,至少覆設于該第二包覆層并覆蓋該至少一通道,至少顯露該圖樣部的上表面及至少顯露部分該第一凸緣。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層在相對所述尾部處徑向地另形成一第二凸緣,所述第一凸緣至少覆設部分該第二凸緣。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三凸緣。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四凸緣,所述第三凸緣至少覆蓋部分該第四凸緣。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二環凹部,所述第三凸緣至少部分覆蓋該第二環凹部,且所述第三凸緣至少部分顯露于所述工具外部。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四凸緣及一形成于該第四凸緣與所述工作頭部之間的第二環凹部,所述第二包覆層另在相對所述工作頭部與所述尾部之間處徑向地形成一第三凸緣,該第三凸緣至少覆蓋部分該第四凸緣及所述第二環凹部,且該第三凸緣至少部分顯露于所述工具外部。7.一種工具覆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預備一工具本體,該工具本體包括一工作頭部及一握把部,該握把部的一端與該工作頭部相連接、另一端設為一尾部;將該工具本體置入一第一模具中,該第一模具并分別部分抵接于該工作頭部及該尾部而使該工具本體與該第一模具之間環繞一連續地自該工作頭部延伸至該尾部的第一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歐玉華,
申請(專利權)人:歐玉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