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液力變矩器,為解決現有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采用外置油路潤滑的缺點,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構造一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包括殼體、導輪座、取力軸、中間軸、取力齒輪、中間軸齒輪;在殼體上設置有A油道、C油道和分岔油道,導輪座上設有B油道,A油道、B油道、C油道、分岔油道依次連通,分岔油道位于殼體頂壁內且在取力軸和中間軸端部軸承齒輪上方均設置有潤滑出油口。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潤滑油經液力變矩器的進油口進入A油道、B油道、C油道后、分岔油道滴落至取力系統的各個軸承、齒輪和花鍵上,為各級的軸承和齒輪進行充分潤滑,有效避免由于潤滑不充分引起的齒輪點蝕、膠合等失效,以及軸承早期失效的情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
本技術涉及一種液力變矩器,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
技術介紹
液力變矩器作為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的動力傳動裝置,其主要作用是改變發動機輸出的扭矩值,改善裝載機的動力性能,避免發動機因外載荷突然增大而熄火,保證了發動機能夠在額定工況下工作,也實現了裝載機在裝載工況和運輸工況下平穩工作的要求。同時,在液力變矩器上還設有取力接口,用于將發動機的一部分動力傳遞到液壓油泵,以驅動裝載機液壓系統及轉向系統工作。液力變矩器運轉工作時,經發動機將動力輸出到泵輪,一部分動力通過泵輪內腔工作液進入渦輪推動其葉片旋轉,由渦輪軸輸出。另一部分動力通過聯接泵輪的分動齒輪,經取力軸傳遞到液力變矩器的轉向泵和齒輪泵。這部分動力傳遞主要是通過齒輪和花鍵傳動實現,動力傳遞過程中需要對取力系統中相關軸承、齒輪和花鍵進行潤滑,以避免由于潤滑不足而出現的早期失效,進而影響整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現有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中,經過冷卻的變速箱油液,通過變速箱上端蓋的接口,一部分進入變速箱傳動軸,對各檔位進行潤滑;另一部分經三通接頭、軟管進入兩側的取力軸實現對取力系統的潤滑。這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存在以下不足:1、工程機械工作環境差,外置軟管易老化,而且連接變速箱和液力變矩器的外置軟管較長,加之轉接頭的使用增大了油液沿途壓力損失,無法達到預期潤滑效果;2、通過外置軟管流入取力軸的油液壓力較小,無法實現對距離較遠處的軸承潤滑;3、油液通過取力軸軸身的小孔,無法確保滲出足夠的油液對齒輪接觸面進行潤滑,從而影響齒輪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采用外置油路潤滑的缺點,而提供一種內置潤滑油路的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本技術為實現其目的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構造一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包括殼體、導輪座、取力軸、中間軸;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各自通過端部軸承安裝于所述殼體內,在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上分別安裝有嚙合的取力齒輪和中間齒輪;所述導輪座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所述殼體上;其特征在于:在殼體上設置有A油道、C油道和分岔油道,在導輪座上設置有B油道,所述A油道的一端與變矩器進油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B油道的一端連通,所述B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C油道連通,所述C油道的另一端與分岔油道連通,所述分岔油道位于殼體的頂部殼內,所述分岔油道在各軸承的上方均設置有軸承潤滑出油口、在嚙合的中間齒輪和取力齒輪的上方設置有齒輪潤滑出油口。在本技術中,潤滑油經液力變矩器的進油口依次流入A油道、導輪座上的B油道、殼體上的C油道后再經分岔油道的各個潤滑出油口滴落至取力系統的各個軸承、齒輪和花鍵上,為各級的軸承和齒輪進行充分潤滑,有效避免由于潤滑不充分引起的齒輪齒面磨損、點蝕、膠合等失效,以及軸承早期失效的情況。上述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中,所述的取力軸包括第一取力軸、第二取力軸;所述中間軸包括第一中間軸、第二中間軸;所述第一中間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二中間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三軸承、第四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一取力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五軸承、第六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二取力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七軸承、第八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一中間軸上安裝有第一中間齒輪,所述第二中間軸上安裝有第二中間齒輪;所述第一取力軸上安裝有第一取力齒輪,所述第二取力軸上安裝有第二取力齒輪;所述第一中間齒輪與所述第一取力齒輪嚙合;所述第二中間齒輪與所述第二取力齒輪嚙合;所述分岔油道位于殼體的頂部殼內,所述分岔油道在第一軸承、第二軸承、第三軸承、第四軸承、第五軸承、第六軸承、第七軸承、第八軸承的上方均設置有所述軸承潤滑出油口;所述分岔油道在嚙合的第一中間齒輪和第一取力齒輪的上方、嚙合的第二中間齒輪和第二取力齒輪的上方均設置有所述齒輪潤滑出油口。上述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中,所述B油道是由設置在所述導輪座端面的油槽與殼體表面配合形成。上述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中,所述C油道豎向布置于所述殼體的端面側壁內,所述分岔油道包括在左岔油道和右岔油道,所述左岔油道和右岔油道與所述C油道的頂端連通,所述C油道的底端與所述B油道連通;所述左岔油道位于第一中間齒輪和第一取力齒輪上方的殼體頂壁內;所述右岔油道位于第二中間齒輪和第二取力齒輪上方的殼體頂壁內。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在殼體內設置潤滑油道,不具有外置潤滑軟管,為整機裝配預留出更大的裝配空間,同時也避免了由于軟管老化或外界環境導致的斷裂所引起滲油、漏油的現象;2、通過在殼體上加工潤滑油道,可以使潤滑油充分為各級的軸承和齒輪潤滑,有效避免由于潤滑不充分引起的齒輪齒面磨損、點蝕、膠合等失效,以及軸承早期失效的情況。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液力變矩器的軸向端面示圖;圖2是本技術液力變矩器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X0-X0視圖;圖4是圖3的X1-X1視圖;圖5是圖3的X2-X2視圖;圖6是圖3的X3-X3視圖;圖7是圖3的X4-X4視圖;圖8是本技術導輪座端面結構示意圖。圖中零件名稱及序號為:導輪座1、殼體4、堵頭5;第五軸承3、第一取力軸2、第一取力齒輪6、第六軸承7;第一軸承8、第一中間軸9、第一中間齒輪10、第二軸承11;第三軸承12、第二中間軸13、第二中間齒輪14、第四軸承15;第七軸承16、第二取力軸19、第二取力齒輪17、第八軸承1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圖2圖3所示,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包括殼體4、導輪座1、第一取力軸2、第二取力軸19、第一中間軸9、第二中間軸13;導輪座1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殼體內。第一中間軸9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一軸承8、第二軸承11安裝殼體內,第一中間軸9上安裝有第一中間齒輪10。第二中間軸13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三軸承12、第四軸承15安裝殼體內。第二中間軸13上安裝有第二中間齒輪14。第一取力軸2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五軸承3、第六軸承7安裝殼體內。第一取力軸2上安裝有第一取力齒輪6。第二取力軸19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七軸承16、第八軸承18安裝殼體內。第二取力軸19上安裝有第二取力齒輪17。第一中間齒輪與第一取力齒輪嚙合;第二中間齒輪與所述第二取力齒輪嚙合。在殼體上設置有A油道、C油道和分岔油道,在導輪座上設置有B油道,A油道的一端口I與變矩器進油口連通,另一端與B油道的一端口II連通,B油道的另一端口III與C油道連通,C油道的頂端與分岔油道連通,分岔油道位于殼體的頂部殼內。如圖8所示,B油道是由設置在導輪座端面的油槽與殼體表面配合所形成,其兩端分別為端口II和端口III,該兩端口分別與A油道和C油道底端連通的封閉油道。如圖3所示,C油道豎向布置于殼體的端面側壁內,分岔油道包括在左岔油道和右岔油道,左岔油道和右岔油道與C油道的頂端連通;如圖3圖4圖5所示,左岔油道位于第一中間齒輪和第一取力齒輪上方的殼體頂壁內;該左岔油道包括與C油道頂端連通的主岔D油道、與主岔D油道連通橫岔F油道和橫岔G油道。如圖4所示,在橫岔F油道上又設置有豎岔K油道、豎岔L油道、豎岔M油道;在豎岔K油道、豎岔M油道的下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包括殼體、導輪座、取力軸、中間軸;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各自通過端部軸承安裝于所述殼體內,在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上分別安裝有嚙合的取力齒輪和中間齒輪;所述導輪座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所述殼體上;其特征在于:在殼體上設置有A油道、C油道和分岔油道,在導輪座上設置有B油道,所述A油道的一端與變矩器進油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B油道的一端連通,所述B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C油道連通,所述C油道的另一端與分岔油道連通,所述分岔油道位于殼體的頂部殼內,所述分岔油道在各軸承的上方均設置有軸承潤滑出油口、在嚙合的中間齒輪和取力齒輪的上方設置有齒輪潤滑出油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包括殼體、導輪座、取力軸、中間軸;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各自通過端部軸承安裝于所述殼體內,在所述取力軸和中間軸上分別安裝有嚙合的取力齒輪和中間齒輪;所述導輪座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所述殼體上;其特征在于:在殼體上設置有A油道、C油道和分岔油道,在導輪座上設置有B油道,所述A油道的一端與變矩器進油口連通,另一端與所述B油道的一端連通,所述B油道的另一端與所述C油道連通,所述C油道的另一端與分岔油道連通,所述分岔油道位于殼體的頂部殼內,所述分岔油道在各軸承的上方均設置有軸承潤滑出油口、在嚙合的中間齒輪和取力齒輪的上方設置有齒輪潤滑出油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力變矩器取力系統的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力軸包括第一取力軸、第二取力軸;所述中間軸包括第一中間軸、第二中間軸;所述第一中間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二中間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三軸承、第四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一取力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五軸承、第六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二取力軸的兩端對應通過第七軸承、第八軸承安裝殼體內;所述第一中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松林,謝萍,徐燚偉,李樸芬,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