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活塞座,包括活塞、活塞桿和導向桿,活塞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所述導向桿的外壁下側貫穿連接有活塞,外壁上側套接有活塞桿,活塞、活塞桿和導向桿的軸向中心共線,活塞的內部包括有活塞體,活塞體的內部設置有冷卻腔,活塞桿的內部包括有第一桿塊和第二桿塊,第一桿塊的內部設置有出水腔,第二桿塊的內部設置有進水腔,采用了進水腔進水、冷卻腔冷卻和排水腔排水,通過進水腔、冷卻腔和排水腔三腔共同配合下,有效降低活塞座的工作溫度,防止活塞座受熱變形,設置有導向桿,可有效防止活塞座軸心偏離,提高活塞座運行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活塞座
本技術涉及液壓缸領域,具體為一種活塞座。
技術介紹
液壓缸是將液壓能轉變為機械能的、做直線往復運動(或擺動運動)的液壓執行元件,它結構簡單、工作可靠。用它來實現往復運動時,可免去減速裝置,并且沒有傳動間隙,運動平穩,因此在各種機械的液壓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液壓缸基本上由缸筒和缸蓋、活塞和活塞桿、密封裝置組成,活塞總成是液壓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授權公告號為CN201120488735.5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往復泵活塞座,該種活塞座采用將接桿與活塞體一體成型,減少了活塞座中零部件的數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在接桿帶動活塞體往復運動過程中,可以保證接桿與活塞體之間密封效果良好和連接不產生松動,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因活塞座因液壓系統過熱引起間隙變小,會產生動作不靈和卡滯,液壓系統過熱也會導致密封環變形,使密封性能降低,使活塞座失靈。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活塞座,采用了進水腔進水、冷卻腔冷卻和排水腔排水,通過進水腔、冷卻腔和排水腔三腔共同配合下,有效降低活塞座的工作溫度,防止活塞座受熱變形,設置有導向桿,可有效防止活塞座軸心偏離,提高活塞座運行的穩定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活塞座,包括活塞、活塞桿和導向桿,所述導向桿的外壁下側貫穿連接有活塞,外壁上側套接有活塞桿,所述活塞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所述活塞、活塞桿和導向桿的軸向中心共線,所述活塞的內部包括有活塞體,所述活塞體的內部設置有冷卻腔,所述活塞桿的內部包括有第一桿塊和第二桿塊,所述第一桿塊的右側面與第二桿塊的左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桿塊的內部設置有出水腔,所述第二桿塊的內部設置有進水腔,所述進水腔的左下側通過冷卻腔與進水腔的右下側相通連接。進一步的,所述活塞體的左右兩側分別貫穿連接有第一閥和第二閥,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的中心與活塞體的中心連成直線,所述第一閥的尺寸與第二閥的尺寸一致。進一步的,所述活塞體的外壁下側軸向平行固定連接有兩道第一凹槽,兩個所述第一凹槽的橫截面呈“倒梯形”狀結構,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緊密貼合有活塞外環,兩個所述活塞外環均與第一凹槽相適配,兩個所述活塞外環均呈“圓環”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活塞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內壁活動連接有活塞桿,所述第一定位塊呈“環形”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活塞體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有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二定位塊呈“環形”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活塞體的內壁固定連接有兩道與第一凹槽平齊的第二凹槽,兩道所述第二凹槽橫截面呈“倒梯形”狀結構,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緊密貼合有活塞內環,兩個所述活塞內環均與第二凹槽相適配,兩個所述活塞內環均呈“圓環”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桿塊外壁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開口的一側相通連接有出水腔,所述出水孔開口的另一側相通連接外部空氣,所述出水腔呈“圓柱”狀結構。進一步的,所述第二桿塊外壁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進水孔,所述進水孔開口的一側相通連接有進水腔,所述進水孔開口的另一側相通連接外部空氣,所述進水孔呈“圓柱”狀結構。綜上所述,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該種活塞座,通過在第一桿塊、第二桿塊和活塞體的內部分別有進水腔、出水腔和冷卻腔,進水腔、出水腔和冷卻腔相通連接,可使進水腔、出水腔和冷卻腔的熱量互換,使活塞體在來回滑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熱量通過冷卻腔分遞給進水腔和出水腔的內腔,通過進水腔和出水腔內腔的冷卻物均吸收來自冷卻腔的內腔熱量,來降低冷卻腔內的溫度,降低活塞體的外壁受熱溫度,減緩活塞內環和活塞外環因高溫工作變形的速度,避免活塞體因密封不嚴導致液體泄漏,壓力降低引起的活塞體卡滯現象。2.該種活塞座,通過在導向桿的外壁套接有活塞桿,貫穿連接有活塞體,增大活塞體和活塞桿與導向桿的接觸面積,避免了活塞體的外壁單獨接觸內缸面,易導致活塞體的外壁受力集中,造成活塞體變形,致活塞體軸心偏離,摩擦力增大,引起活塞座運行時產生卡滯現象。3.該種活塞座,通過在第一桿塊和第二桿塊的外壁設置有出水孔和進水孔,便于向進水腔注入和排入冷卻物質,使冷卻物質在源源不斷從進水孔注入,通過熱量交換,將進水腔、冷卻腔和出水腔的熱量從出水孔排出,有效降低了冷卻腔的內部溫度,從而降低了活塞座的受熱溫度,降低活塞外環、活塞內環和活塞體的外壁的溫度,能有效防止活塞內環、活塞外環和外壁因高溫變形,導致配合密封不嚴,引起壓力泄漏,引起活塞座卡滯。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活塞桿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活塞體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整體剖視圖。圖中:1、活塞;101、活塞體;1011、第一凹槽;1012、活塞外環;102、第一定位塊;103、第一閥;104、第二閥;105、第二定位塊;1013、第二凹槽;1014、活塞內環;106、冷卻腔;2、活塞桿;201、第一桿塊;2011、出水腔;2012、出水孔;202、第二桿塊;2021、進水腔;2022、進水孔;3、導向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活塞座,包括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均設置呈“圓柱”狀結構,活塞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2,通過活塞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2,使活塞1與活塞桿2連接一體,防止活塞1與活塞桿2連接產生松動,導向桿3的外壁下側貫穿連接有活塞1,外壁上側套接有活塞桿2,通過導向桿3的外壁貫穿連接有活塞1,便于活塞1導向,導向桿3的外壁套接有活塞桿2,便于活塞桿2的內壁在導向桿滑動,活塞桿2的長度大于導向桿3的長度,活塞桿2的頂部呈“實心”結構,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的軸向中心共線,通過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的軸向中心共線,保持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之間的軸心一致,導桿3可通過螺紋連接有缸套,設置活塞1的內部包括有活塞體101,活塞體101的內部設置有冷卻腔106,通過設置有冷卻腔106,冷卻活塞體101的內部,活塞桿2的內部包括有第一桿塊201和第二桿塊202,通過設置第一桿塊201和第二桿塊202均呈“半圓柱”狀結構,第一桿塊201的右側面與第二桿塊202的左側面固定連接,通過第一桿塊201和第二桿塊202組合呈“圓柱”狀結構,第一桿塊201的內部設置有出水腔2011,通過有出水腔2011,出水腔2011內腔的冷卻物吸收來自冷卻腔106的內腔熱量,來降低冷卻腔106腔內的溫度,第二桿塊202的內部設置有進水腔2021,通過進水腔2021內腔的冷卻物吸收來自冷卻腔106的內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活塞座,包括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3)的外壁下側貫穿連接有活塞(1),外壁上側套接有活塞桿(2),所述活塞(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2),所述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的軸向中心共線,所述活塞(1)的內部包括有活塞體(101),所述活塞體(101)的內部設置有冷卻腔(106),所述活塞桿(2)的內部包括有第一桿塊(201)和第二桿塊(202),所述第一桿塊(201)的右側面與第二桿塊(202)的左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桿塊(201)的內部設置有出水腔(2011),所述第二桿塊(202)的內部設置有進水腔(2021),所述進水腔(2021)的左下側通過冷卻腔(106)與進水腔(2021)的右下側相通連接。/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活塞座,包括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桿(3)的外壁下側貫穿連接有活塞(1),外壁上側套接有活塞桿(2),所述活塞(1)的上端面中心位置固定連接有活塞桿(2),所述活塞(1)、活塞桿(2)和導向桿(3)的軸向中心共線,所述活塞(1)的內部包括有活塞體(101),所述活塞體(101)的內部設置有冷卻腔(106),所述活塞桿(2)的內部包括有第一桿塊(201)和第二桿塊(202),所述第一桿塊(201)的右側面與第二桿塊(202)的左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桿塊(201)的內部設置有出水腔(2011),所述第二桿塊(202)的內部設置有進水腔(2021),所述進水腔(2021)的左下側通過冷卻腔(106)與進水腔(2021)的右下側相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101)的左右兩側分別貫穿連接有第一閥(103)和第二閥(104),所述第一閥(103)和第二閥(104)的中心與活塞體(101)的中心連成直線,所述第一閥(103)的尺寸與第二閥(104)的尺寸一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體(101)的外壁下側軸向平行固定連接有兩道第一凹槽(1011),兩個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橫截面呈“倒梯形”狀結構,所述第一凹槽(1011)的底部緊密貼合有活塞外環(1012),兩個所述活塞外環(1012)均與第一凹槽(1011)相適配,兩個所述活塞外環(1012)均呈“圓環”狀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光宇,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寧翔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