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出桿油缸,包括中間缸座,中間缸座的左端設有左缸筒,右端設有右缸筒,左缸筒內安裝有左活塞桿組,右缸筒內安裝有右活塞組件,左缸筒和右缸筒之間連接有外置油管,右缸筒內設有具有緩沖區域,緩沖區域的左右兩側分別具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與右缸筒的無桿腔連通,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間通過順序閥連接,第二油路與外置油管連通,右活塞組件進入緩沖區域使右缸筒的無桿腔的油液通過第一油道、順序閥和第二油道進入外置油管。通過上述方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雙出桿油缸,能夠使油液直接通過外置管路流回油箱,有效保證油缸的伸出順序,進一步減緩了振動沖擊,從而避免了困壓繼續升高導致的竄動發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雙出桿油缸
本技術涉及油缸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雙出桿油缸。
技術介紹
目前礦用機械發展很快,對于液壓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爆破鉆孔的工況,需要設備能在設定角度下打鉆很深的孔,而這個進給力一般電機等輸出是提供不了的,所以只能靠液壓缸輸出。一般的小鉆機設備打孔幾米的行程,而對于大一點的鉆機設備有時甚至需要油缸提供十多米的行程伸長量,全伸開時總長近二十多米。目前結構上已經在右活塞桿的行程末端和左活塞桿的開始段設計了緩沖套,能起到一定的緩沖減速作用,可以優化切換時對機架的沖擊。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就是右活塞桿組件運行至緩沖區域時,局部困壓開始升高,當增高到一定值時,會帶動缸體部件產生竄動(即缸體在右活塞桿組件還未完全伸出到底時開始位移),這個動作是非正常的,會對頭部連接的鉆頭及整個車身產生沖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出桿油缸,能夠使油液直接通過外置管路流回油箱,有效保證油缸的伸出順序,進一步減緩了振動沖擊,從而避免了困壓繼續升高導致的竄動發生。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雙出桿油缸,包括中間缸座,所述中間缸座的左端設有左缸筒,右端設有右缸筒,所述左缸筒內安裝有左活塞桿組,右缸筒內安裝有右活塞組件,所述左缸筒和右缸筒之間連接有外置油管,所述右缸筒內設有具有緩沖區域,所述緩沖區域的左右兩側分別具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與右缸筒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間通過順序閥連接,所述第二油路與外置油管連通,所述右活塞組件進入緩沖區域使右缸筒的無桿腔的油液通過第一油道、順序閥和第二油道進入外置油管。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右缸筒的前端設有導向套,所述導向套的左端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緩沖區域。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右活塞組件包括右活塞以及安裝在右活塞上的右活塞桿,所述右活塞桿上套設有與緩沖區域配合的第一緩沖套。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緩沖套進入緩沖區域使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在無桿腔的區域內不連通,所述無桿腔內的油液進入第一油路后打開順序閥后進入第二油路。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左活塞桿組件包括左活塞以及安裝在左活塞上的左活塞桿,所述左缸筒的無桿腔與外置油管相連通。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左活塞桿的左端與外部供油管路連通,右端與中間缸筒連通。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左活塞上設有與左缸筒的無桿腔連通的開口。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中間缸座的內部安裝有第二緩沖套,所述第二緩沖套通過緩沖套螺母安裝在中間缸座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雙出桿油缸,能夠使油液直接通過外置管路流回油箱,有效保證油缸的伸出順序,進一步減緩了振動沖擊,從而避免了困壓繼續升高導致的竄動發生。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圖1是本技術雙出桿油缸一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1的液壓原理示意圖;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中間缸座,11、第二緩沖套,12、緩沖套螺母,2、左缸筒,3、右缸筒,31、緩沖區域,32,第一油路,33、第二油路,34、無桿腔,35、順序閥,36、導向套,37、凹槽,4、左活塞桿組件,41、左活塞,42、左活塞桿,5、右活塞桿組件,51、右活塞,52、右活塞桿,53、第一緩沖套,6、外置油管。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至圖4,一種雙出桿油缸,包括中間缸座1,中間缸座1的左端設有左缸筒2,右端設有右缸筒3,左缸筒2內安裝有左活塞桿組件4,右缸筒3內安裝有右活塞組件5,左缸筒2和右缸筒3之間連接有外置油管6,右缸筒3內設有具有緩沖區域31,緩沖區域31的左右兩側具有第一油路32和第二油路33,第一油路32和第二油路33與右缸筒的無桿腔34連通,第一油路32和第二油路33之間通過順序閥35連接,第二油路32與外置油管6連通,右活塞組件5進入緩沖區域31使右缸筒3的無桿腔34的油液通過第一油道32、順序閥35和第二油道33進入外置油管6。另外,右缸筒3的前端設有導向套36,導向套36的左端開設有凹槽37,凹槽37形成緩沖區域。另外,右活塞組件5包括右活塞51以及安裝在右活塞51上的右活塞桿52,右活塞桿52上套設有與緩沖區域31配合的第一緩沖套53。另外,第一緩沖套53進入緩沖區域31使第一油路32和第二油路33在無桿腔的區域內不連通,無桿腔34內的油液進入第一油路31后打開順序閥35后進入第二油路32。另外,左活塞桿組件4包括左活塞41以及安裝在左活塞41上的左活塞桿42,左缸筒2的無桿腔與外置油管6相連通。另外,左活塞桿4的左端與外部供油管路連通,右端與中間缸筒1連通。另外,左活塞41上設有與左缸筒2的無桿腔連通的開口43。另外,中間缸座1的內部安裝有第二緩沖套11,第二緩沖套11通過緩沖套螺母12安裝在中間缸座1上。本技術雙出桿油缸具體工作原理如下:參閱圖5,油液通過左活塞桿42桿頭的油口進入中間缸座1的大腔區域,此時由于中間缸座1內的第二緩沖套11,存在一定背壓,右活塞桿52先行伸出開始運動,右活塞桿52伸出,并且右活塞桿52的第一緩沖套53未進入緩沖區域31之前,右缸筒3的無桿腔34的油液經過第二油路33進入外置油管6,當右活塞桿52伸出進入緩沖區域31時,由于第一緩沖套53進入緩沖區域31,第一油路32和第二油路33被隔開,油液只能進入第一油路32,順序閥35打開,油液通過順序閥35后進入第二油路33后再次流至外置油管6,有效保證油缸的伸出順序,避免亂序竄動現象,進一步減緩了振動沖擊。區別于現有技術,本技術雙出桿油缸,能夠使油液直接通過外置管路流回油箱,從而避免了困壓繼續升高導致的竄動發生。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術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技術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術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出桿油缸,包括中間缸座,所述中間缸座的左端設有左缸筒,右端設有右缸筒,所述左缸筒內安裝有左活塞桿組件,右缸筒內安裝有右活塞組件,所述左缸筒和右缸筒之間連接有外置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缸筒內設有具有緩沖區域,所述緩沖區域的左右兩側分別具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與右缸筒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間通過順序閥連接,所述第二油路與外置油管連通,所述右活塞組件進入緩沖區域使右缸筒的無桿腔的油液通過第一油道、順序閥和第二油道進入外置油管。/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出桿油缸,包括中間缸座,所述中間缸座的左端設有左缸筒,右端設有右缸筒,所述左缸筒內安裝有左活塞桿組件,右缸筒內安裝有右活塞組件,所述左缸筒和右缸筒之間連接有外置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缸筒內設有具有緩沖區域,所述緩沖區域的左右兩側分別具有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與右缸筒的無桿腔連通,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間通過順序閥連接,所述第二油路與外置油管連通,所述右活塞組件進入緩沖區域使右缸筒的無桿腔的油液通過第一油道、順序閥和第二油道進入外置油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出桿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缸筒的前端設有導向套,所述導向套的左端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緩沖區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出桿油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活塞組件包括右活塞以及安裝在右活塞上的右活塞桿,所述右活塞桿上套設有與緩沖區域配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永寧,沈建波,葉菁,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