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所述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所述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用以解決輔助患者撐開口腔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口腔撐開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口腔撐開裝置。
技術介紹
在對患者的牙齒進行補牙、拔牙時,需要患者張開嘴巴,以便于醫生在患者口腔進行操作。然而患者長期張大嘴巴容易導致牽引上頜骨、下頜骨的肌肉痙攣,從而影響醫生的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出一種口腔撐開裝置,以解決輔助患者撐開口腔的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所述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所述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進一步的,所述下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三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四支桿,所述下支架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墊塊,所述第二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三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四支桿。進一步的,所述上支架、下支架之間設有轉動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通過轉軸鉸接連接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與上支架端部固定連接、第二支座與下支架端部固定連接,所述轉軸套設有扭簧,所述扭簧其中一個簧腳抵壓第一支座、另一個簧腳抵壓第二支座以使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相對反向轉動。進一步的,所述轉動機構設有兩個,其中一個位于上支架、下支架的左端,另一個位于上支架、下支架的右端。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墊塊卡設于上支架的上側、第二墊塊卡設于下支架的下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兩端設有固定塊以固定第一支桿、第二支桿的相對位置。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桿、第二支桿均為彈性金屬材質。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的口腔撐開裝置可輔助患者撐開口腔,防止患者牽引上頜骨、下頜骨的肌肉痙攣;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第二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故第一支桿、第二支桿不會影響醫生對牙齒的醫療操作。進一步的,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故可將影響操作的第一墊塊從上支架取下使該牙齒直接暴露于醫生視野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口腔撐開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上支架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轉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墊塊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實施例1,如圖1-4所示,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3、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4,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5,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本實施例中上支架1、下支架2末端相互對應連接,依靠上支架1、下支架2本身的彈性使上支架1、下支架2向上下兩側張開。本技術的口腔撐開裝置的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第二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故第一支桿、第二支桿不會影響醫生對牙齒的醫療操作;進一步的,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故可將影響操作的第一墊塊從上支架取下使該牙齒直接暴露于醫生視野內。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實施例2,如圖1-4所示,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3、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4,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5,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下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三支桿6、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四支桿7,下支架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墊塊8,第二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三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四支桿。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實施例3,如圖1-4所示,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3、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4,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5,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下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三支桿6、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四支桿7,下支架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墊塊8,第二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三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四支桿,上支架、下支架之間設有轉動機構9,轉動機構包括通過轉軸10鉸接連接的第一支座11、第二支座12,第一支座與上支架端部固定連接、第二支座與下支架端部固定連接,轉軸套設有扭簧13,扭簧其中一個簧腳抵壓第一支座、另一個簧腳抵壓第二支座以使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相對反向轉動。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實施例4,如圖1-4所示,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1、下支架2,上支架1、下支架2兩者結構相同,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3、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4,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5,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下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三支桿6、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四支桿7,下支架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墊塊8,第二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三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四支桿,上支架、下支架之間設有轉動機構9,轉動機構包括通過轉軸10鉸接連接的第一支座11、第二支座12,第一支座與上支架端部固定連接、第二支座與下支架端部固定連接,轉軸套設有扭簧13,扭簧其中一個簧腳抵壓第一支座、另一個簧腳抵壓第二支座以使第一支座、第二支座相對反向轉動,轉動機構設有兩個,其中一個位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所述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所述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口腔撐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向上下兩側張開以將上頜骨與下頜骨撐開的上支架、下支架,所述上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一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二支桿,所述上支架設有至少二個第一墊塊,所述第一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一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二支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撐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架包括使用時位于牙齒內側的第三支桿、使用時位于牙齒外側的第四支桿,所述下支架設有至少兩個第二墊塊,所述第二墊塊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三支桿、另一側可拆的卡設于第四支桿。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撐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架、下支架之間設有轉動機構,所述轉動機構包括通過轉軸鉸接連接的第一支座、第二支座,所述第一支座與上支架端部固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銀萍,王可嘉,王建,
申請(專利權)人:漯河市一墨池醫藥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