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具體為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包括動力電機和支撐框,動力裝置外部固定套有支撐框,支撐框上設置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塊,控制塊部分固定嵌入到支撐框中,控制塊中設置有緩沖裝置和蝸桿,緩沖裝置的一側傳動連接有蝸桿,蝸桿的一端延伸到動力電機外部,緩沖裝置包括控制環片、內筒、壓力組件、內圓板、控制單元和弧形板,本發明專利技術構造設計實現了緩沖裝置高效吸收控制塊上的震動能量效果,通過內圓板的延遲晃動抵消掉控制塊上的震動沖擊,此外可以通過轉動蝸桿,進而調節緩沖裝置,改變緩沖裝置中的震動頻率,確保控制塊高效吸收支撐框上的震動能量,保證汽車動力裝置的工作穩定性。動力裝置的工作穩定性。動力裝置的工作穩定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新能源汽車
,具體為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現有技術中的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在工作過程中,由于電機機構的轉動工作,會產生一定的震動能量,如果不能對能量進行及時的抵消或吸收,長此以往,勢必會使整個動力裝置出現一定的松動,降低整個動力裝置的使用壽命。
[0003]如果能夠專利技術一種汽車動力裝置,具有高效的震動能量吸收抵消機構,最大程度降低震動對動力裝置的影響,就能解決問題,為此我們提供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0004](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二)技術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案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包括動力電機和支撐框,動力電機外部固定套有支撐框,所述支撐框上設置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塊,所述控制塊部分固定嵌入到支撐框中,控制塊中設置有緩沖裝置和蝸桿,所述緩沖裝置的一側傳動連接有蝸桿,蝸桿的一端延伸到動力電機外部,所述緩沖裝置包括控制環片、內筒、壓力組件、內圓板、控制單元和弧形板,所述控制環片中設置有內筒,內筒上貫穿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壓力組件,且內筒中設置有內圓板,所述控制環片和內筒之間沿圓周方向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單元和弧形板,且控制單元和弧形板交替分布,緩沖裝置設置在控制塊上開設的圓板腔中;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氣閥、壓力座和控制座,所述壓力座的一側連接有控制座,控制座一側和控制環片傳動連接,所述壓力座的另一側與控制體接觸,控制體一端和內筒連接,且控制體另一端和弧形板連接,所述內筒和弧形板之間設置有筒狀腔,壓力座和控制座設置在兩個弧形板之間的板腔中;所述氣閥包括隔板、密封柱、彈簧片和L型板,所述隔板的一端固定在內筒上,隔板的另一端固定在弧形板上,隔板封堵內筒和弧形板之間的筒狀腔,隔板中部開設圓孔,隔板的一側設置有密封柱,密封柱的側壁上開設滑槽,且滑槽中設置有彈簧片和L型板,彈簧片的一端與L型板接觸,L型板一端固定在隔板上,且L型板另一端凸出到密封柱上的滑槽中,密封柱形狀為圓柱且柱體一端為尖端狀;所述壓力座包括控制體和中心軸,所述控制體形狀為圓筒一側一體連接棱柱,控制體的圓筒中活動套接有中心軸,中心軸的端部固定在控制塊上的圓板腔內壁上;所述控制座包括壓力板、第二彈簧片和第二攔截塊,所述壓力板為扇形板狀且板體的內弧面上開設弧形柱槽,壓力板的弧形柱槽中設置有第二攔截塊和第二彈簧片,第二
攔截塊的一端與波浪板狀的第二彈簧片接觸,第二攔截塊固定在控制體上,壓力板的外弧面上開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齒槽,壓力板一側的控制環片的內腔壁上固定連接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凸出齒,控制環片和壓力板嚙合傳動連接;所述壓力組件包括壓力柱、控制桶和第二彈簧,所述控制桶形狀為一端開口的圓柱殼體狀,且殼體的底板中部開設有貫通細孔,控制桶的內腔中活動套接有第二彈簧和壓力柱,第二彈簧的一端和控制桶的內腔底面接觸,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壓力柱接觸,壓力柱的一端頂在內圓板上。
[0006]優選的,所述蝸桿形狀為直桿一端上固定套有螺旋齒,蝸桿的直桿貫穿控制塊上開設的通孔,蝸桿的螺旋齒設置在控制塊上開設的方形槽中,控制環片的一側外壁上固定連接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凸出齒,蝸桿和控制環片嚙合傳動連接。
[0007]優選的,所述蝸桿的直桿上固定套有卡位筒,卡位筒契合設置在控制塊上開設的筒狀槽中,所述控制塊上的兩側位置設置有螺栓,螺栓貫穿控制塊,且螺栓一端螺接到支撐框上開設的螺紋孔中。
[0008](三)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構造設計實現了緩沖裝置高效吸收控制塊上的震動能量效果,通過內圓板的延遲晃動抵消掉控制塊上的震動沖擊,此外可以通過轉動蝸桿,進而調節緩沖裝置,改變緩沖裝置中的震動頻率,確保控制塊高效吸收支撐框上的震動能量,保證汽車動力裝置的工作穩定性;2、該裝置通過緩沖裝置的設計,實現一系列控制傳動效果,零件結構設計精巧,通過抑制氣流的運動,從而反向控制壓力柱的運動,最終控制內圓板的震動頻率,實現方便快捷的調節目的。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為控制塊結構示意圖;圖3為緩沖裝置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A處結構示意圖;圖5為內筒結構示意圖;圖6為壓力組件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動力電機1、支撐框2、控制塊3、緩沖裝置4、蝸桿5、卡位筒6、螺栓7、貫通細孔8、控制環片10、內筒11、壓力組件12、內圓板13、控制單元14、弧形板15、氣閥16、壓力座17、控制座18、控制體19、中心軸20、隔板21、密封柱22、彈簧片23、L型板24、壓力板25、第二彈簧片26、第二攔截塊27、壓力柱28、控制桶29、第二彈簧30。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為了更好地解釋本專利技術,以便于理解,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詳細描述。
[0012]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例的一種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如圖1
?
圖6所示,其包括:動力電機1和支撐框2,動力電機1外部固定套有支撐框2,支撐框2上設置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塊3,控制塊3部分固定嵌入到支撐框2中,控制塊3中設置有緩沖裝置4和蝸桿5,緩沖裝置4的一側傳動連接有蝸桿5,蝸桿5的一端延伸到動力電機1外部,緩沖裝置4包括控制環片10、內筒11、壓力組件12、內圓板13、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控制環片10中設置有內筒11,內筒11上貫穿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壓力組件12,且內筒11中設置有內圓板13,控制環片10和內筒11之間沿圓周方向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且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交替分布,緩沖裝置4設置在控制塊3上開設的圓板腔中,參考圖2和圖3理解,在控制塊3中開設圓板腔,且通過內筒11的隔斷效果,將整個圓板腔分成內圓板且和外筒狀腔,內筒11的底面固定在控制塊3上的圓板腔內壁上。
[0013]控制單元14包括氣閥16、壓力座17和控制座18,壓力座17的一側連接有控制座18,控制座18一側和控制環片10傳動連接,壓力座17的另一側與控制體19接觸,控制體19一端和內筒11連接,且控制體19另一端和弧形板15連接,內筒11和弧形板15之間設置有筒狀腔,壓力座17和控制座18設置在兩個弧形板15之間的板腔中。
[0014]氣閥16包括隔板21、密封柱22、彈簧片23和L型板24,隔板21的一端固定在內筒11上,隔板21的另一端固定在弧形板15上,隔板21封堵內筒11和弧形板15之間的筒狀腔,隔板21中部開設圓孔,隔板21的一側設置有密封柱22,密封柱22的側壁上開設滑槽,且滑槽中設置有彈簧片23和L型板24,彈簧片23的一端與L型板24接觸,L型板24一端固定在隔板21上,且L型板24另一端凸出到密封柱22上的滑槽中,密封柱22形狀為圓柱且柱體一端為尖端狀,參考圖4理解各個零件的位置關系,彈簧片23反彈推動密封柱22,使密封柱22的尖端扣在隔板21的圓孔上,實現對隔板21的封堵,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新能源汽車動力裝置,包括動力電機(1)和支撐框(2),動力電機(1)外部固定套有支撐框(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框(2)上設置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塊(3),所述控制塊(3)部分固定嵌入到支撐框(2)中,控制塊(3)中設置有緩沖裝置(4)和蝸桿(5),所述緩沖裝置(4)的一側傳動連接有蝸桿(5),蝸桿(5)的一端延伸到動力電機(1)外部,所述緩沖裝置(4)包括控制環片(10)、內筒(11)、壓力組件(12)、內圓板(13)、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所述控制環片(10)中設置有內筒(11),內筒(11)上貫穿有若干均勻分布的壓力組件(12),且內筒(11)中設置有內圓板(13),所述控制環片(10)和內筒(11)之間沿圓周方向設有若干均勻分布的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且控制單元(14)和弧形板(15)交替分布,緩沖裝置(4)設置在控制塊(3)上開設的圓板腔中;所述控制單元(14)包括氣閥(16)、壓力座(17)和控制座(18),所述壓力座(17)的一側連接有控制座(18),控制座(18)一側和控制環片(10)傳動連接,所述壓力座(17)的另一側與控制體(19)接觸,控制體(19)一端和內筒(11)連接,且控制體(19)另一端和弧形板(15)連接,所述內筒(11)和弧形板(15)之間設置有筒狀腔,壓力座(17)和控制座(18)設置在兩個弧形板(15)之間的板腔中;所述氣閥(16)包括隔板(21)、密封柱(22)、彈簧片(23)和L型板(24),所述隔板(21)的一端固定在內筒(11)上,隔板(21)的另一端固定在弧形板(15)上,隔板(21)封堵內筒(11)和弧形板(15)之間的筒狀腔,隔板(21)中部開設圓孔,隔板(21)的一側設置有密封柱(22),密封柱(22)的側壁上開設滑槽,且滑槽中設置有彈簧片(23)和L型板(24),彈簧片(23)的一端與L型板(24)接觸,L型板(24)一端固定在隔板(21)上,且L型板(24)另一端凸出到密封柱(22)上的滑槽中...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濮祥真,
申請(專利權)人:南通合碩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