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包括送藥筒,所述送藥筒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口以及推手,所述送藥筒的一端靠前后兩側均防滑板,且所述送藥筒的表面靠上側設置有進料管,所述進料管的一端連接有閥門,所述閥門的一端連接有攪拌槽,所述攪拌槽的一端連接有頂蓋,所述頂蓋的外側設置有轉把,所述轉把的一端連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表面等距設置有三組攪拌葉片,所述閥門的內部靠中心設置有通槽,所述閥門的一側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且所述閥門的另一側靠外端設置有按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能夠節省了藥液調配的時間,保證了藥液的功效,其次可以便于患者獨自完成灌腸工作。于患者獨自完成灌腸工作。于患者獨自完成灌腸工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
[0001]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
技術介紹
[0002]灌腸是一種常見的內科下消化道疾病治療方法,一般來說藥物灌腸多為用溫水溶解醫藥顆粒進行,但是這種操作方法在使用時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有待改善,首先,大多數輔助灌腸器需要先將藥液配置好再倒入灌腸器內部,藥液容易造成溫度流失以及遺撒,而且需要額外的容器;其次,灌腸藥物顆粒溶解度有限,需要搖勻,而且如果是緩慢灌腸,則還有可能中途產生沉淀,影響療效。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可以有效解決
技術介紹
中的大多數灌腸器所存在的技術缺陷。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包括送藥筒,所述送藥筒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口以及推手,所述送藥筒的一端靠前后兩側均防滑板,且所述送藥筒的表面靠上側設置有進料管,所述進料管的一端連接有閥門,所述閥門的一端連接有攪拌槽,所述攪拌槽的一端連接有頂蓋;所述頂蓋的外側設置有轉把,所述轉把的一端連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表面等距設置有三組攪拌葉片,所述閥門的內部靠中心設置有通槽,所述閥門的一側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且所述閥門的另一側靠外端設置有按環,所述按環的一端連接有擋板,所述擋板的中部設置有通孔;所述送藥筒的內部中心設置有藥槽,所述推手的一端連接有推動桿,所述推動桿的一端連接有推動活塞。
[0005]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進料管的兩端分別與藥槽以及閥門貫通連接,通槽的兩端分別貫穿閥門的上下兩側,且通槽與通孔相適配。
[0006]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頂蓋與攪拌槽呈卡接設置,轉把與支撐桿的連接處位于頂蓋內部,且轉把與支撐桿的連接處與頂蓋活動連接。
[0007]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閥門的側壁以及擋板的一端固定連接,擋板位于閥門的內部,且擋板與閥門活動連接。
[0008]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所述出口與藥槽的一端貫穿連接,推動桿的長度與藥槽的長度相同。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0]1、節省了藥液調配的時間,且避免了藥液長時間裸露在外受到的溫度流失以及污染的影響,保證了藥液的功效;
[0011]2、便于操作,患者可以獨自完成灌腸工作,加快灌腸效率;
[0012]3、除了灌腸外,本技術也可以用于直腸深部留置給藥。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技術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本技術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的攪拌槽的剖面圖。
[0015]圖3為本技術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的送藥筒的剖面圖。
[0016]圖中:1、送藥筒;2、出口;3、推手;4、防滑板;5、進料管;6、閥門;7、攪拌槽;8、頂蓋;9、轉把;10、支撐桿;11、攪拌葉片;12、通槽;13、復位彈簧;14、按環;15、擋板;16、通孔;17、藥槽;22、推動桿;23、推動活塞。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技術。
[0018]如圖1
?
3所示,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包括送藥筒1,送藥筒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口2以及推手3,送藥筒1的一端靠前后兩側均防滑板4,且送藥筒1的表面靠上側設置有進料管5,進料管5的一端連接有閥門6,閥門6的一端連接有攪拌槽7,攪拌槽7的一端連接有頂蓋8,通過進料管5將攪拌槽7內部的藥液由閥門6引導至送藥筒1內部,送藥筒1外壁有環形凹陷,便于肛環卡住送藥筒1。送藥筒1和攪拌槽7的規格根據灌腸藥物容量要求而定。除了灌腸外,本技術也可以用于直腸深部留置給藥。
[0019]頂蓋8的外側設置有轉把9,轉把9的一端連接有支撐桿10,支撐桿10的表面等距設置有三組攪拌葉片11,閥門6的內部靠中心設置有通槽12,閥門6的一側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13,且閥門6的另一側靠外端設置有按環14,按環14的一端連接有擋板15,擋板15的中部設置有通孔16,通過擋板15避免攪拌槽7內部進行藥液攪拌時發生滲漏的情況。
[0020]送藥筒1的內部中心設置有藥槽17,且送藥筒1的外側表面設置有兩組曲型架18,曲型架18的底端設置有承軸19,且曲型架18底端靠外側設置有活動槽20,曲型架18的頂端靠外側設置有架塊21,推手3的一端連接有推動桿22,推動桿22的一端連接有推動活塞23,通過推動桿22推動推動活塞23在藥槽17內部移動。
[0021]進料管5的兩端分別與藥槽17以及閥門6貫通連接,通槽12的兩端分別貫穿閥門6的上下兩側,且通槽12與通孔16相適配,通過通孔16與通槽12對齊使藥液順利流出。
[0022]頂蓋8與攪拌槽7呈卡接設置,轉把9與支撐桿10的連接處位于頂蓋8內部,且轉把9與支撐桿10的連接處與頂蓋8活動連接,通過轉動轉把9帶動支撐桿10轉動。
[0023]復位彈簧13的兩端分別與閥門6的側壁以及擋板15的一端固定連接,擋板15位于閥門6的內部,且擋板15與閥門6活動連接,通過復位彈簧13擠壓擋板15復位。
[0024]出口2與藥槽17的一端貫穿連接,推動桿22的長度與藥槽17的長度相同,通過出口2將藥液進行灌腸。
[0025]優化方案中,所述的出口2有單向活瓣,也就是沒有額外推力,藥液在藥槽17內不會外流。
[0026]上述液體通路中,均有防漏的密封設計,以上密封方式為本領域常規設計,因此不在此累述。
[0027]本技術在使用時,首先,將攪拌槽7調整至垂直狀態,把醫藥顆粒與溫水放入攪拌槽7內部,再蓋上頂蓋8,通過轉動轉把9帶動支撐桿10轉動,進而帶動支撐桿10表面的
三組攪拌葉片11對溫水與醫藥顆粒進行攪拌,使其溶解成為藥液,完成攪拌后擠壓按環14,使擋板15箱復位彈簧13一側移動,進而使擋板15中部的通孔16與閥門6內部的通槽12對其,這樣也要就能由攪拌槽7的底部進入通槽12的內部,再由通槽12進入進料管5內部,最后由進料管5引導至藥槽17內部。這樣就節省了藥液調配的時間,且避免了藥液長時間裸露在外受到的溫度流失以及污染的影響,確保溶解和搖勻,保證了藥液的功效。
[0028]患者單獨進行灌腸工作的時候,可以采取蛙式位仰臥,將出口2放入肛門里,單手的拇指與無名指按在兩個防滑板4上面,食指和中指擠壓推手3,通過推手3帶動推動桿22移動,進而帶動推動活塞23向出口2方向移動,使藥液由出口2進入直腸內。這樣患者單獨時也可以獨自完成灌腸工作。
[0029]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自行使用的灌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送藥筒(1),所述送藥筒(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出口(2)以及推手(3),所述送藥筒(1)的一端靠前后兩側均防滑板(4),且所述送藥筒(1)的表面靠上側設置有進料管(5),所述進料管(5)的一端連接有閥門(6),所述閥門(6)的一端連接有攪拌槽(7),所述攪拌槽(7)的一端連接有頂蓋(8);所述頂蓋(8)的外側設置有轉把(9),所述轉把(9)的一端連接有支撐桿(10),所述支撐桿(10)的表面等距設置有三組攪拌葉片(11),所述閥門(6)的內部靠中心設置有通槽(12),所述閥門(6)的一側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13),且所述閥門(6)的另一側靠外端設置有按環(14),所述按環(14)的一端連接有擋板(15),所述擋板(15)的中部設置有通孔(16);所述送藥筒(1)的內部中心設置有藥槽(17),所述推手(3)的一端連接有推動桿(22),所述推動桿(22)的一端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志宏,皮小雨,
申請(專利權)人:李志宏,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