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茶壺的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茶藝用壺,其能夠縮短茶葉泡發時間,且泡出的茶水濃度較易均勻;包括茶壺本體、泡茶斗和茶壺蓋,茶壺本體內部設置有泡發腔,茶壺本體側壁密封連通有茶壺嘴,且茶壺本體側壁連接有茶壺把,茶壺本體頂端連通有取放口,泡茶斗卡裝放置在茶壺本體取放口處,茶壺蓋蓋裝在取放口處,泡茶斗位于茶壺本體與茶壺蓋之間,泡茶斗上連通設置有瀝水孔組;還包括聯動桿、轉動桿和攪拌槳組,轉動桿內部設置有工作腔,且轉動桿頂端連通設置有工作口,攪拌槳組安裝在轉動桿底端,轉動桿上方側壁連通設置有螺旋狀通孔,螺旋狀通孔內部可滑動固定有滑動柱,聯動桿底端位于轉動桿頂端內部,滑動柱安裝在聯動桿下方側壁。桿下方側壁。桿下方側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茶藝用壺
[0001]本技術涉及茶壺的
,具體為一種茶藝用壺。
技術介紹
[0002]隨著現代文明的進步,茶文化開始被廣泛推崇,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譜、茶詩、茶畫、茶學、茶故事以及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飲茶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以及福建的烏龍茶等,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茶藝用壺是一種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屬于茶具的一種,其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其在茶藝展示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現有的茶藝用壺包括茶壺本體、泡茶斗和茶壺蓋,茶壺本體內部設置有泡發腔,茶壺本體側壁密封連通有茶壺嘴,且茶壺本體側壁連接有茶壺把,茶壺本體頂端連通有取放口,泡茶斗卡裝放置在茶壺本體取放口處,茶壺蓋蓋裝在取放口處,泡茶斗位于茶壺本體與茶壺蓋之間,泡茶斗上連通設置有瀝水孔組;現有的茶藝用壺使用時,打開茶壺蓋,將茶葉自取放口放入至泡茶斗內部,并自取放口倒入溫度適宜的水,隨后蓋上茶壺蓋進行靜置即可;現有的茶藝用壺使用中發現,有些茶葉泡發時間較長,且泡出的茶水濃度不易均勻,從而導致其使用局限性較高。
技術實現思路
[0003](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其能夠縮短茶葉泡發時間,且泡出的茶水濃度較易均勻,從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的茶藝用壺。
[0005](二)技術方案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茶藝用壺,包括茶壺本體、泡茶斗和茶壺蓋,茶壺本體內部設置有泡發腔,茶壺本體側壁密封連通有茶壺嘴,且茶壺本體側壁連接有茶壺把,茶壺本體頂端連通有取放口,泡茶斗卡裝放置在茶壺本體取放口處,茶壺蓋蓋裝在取放口處,泡茶斗位于茶壺本體與茶壺蓋之間,泡茶斗上連通設置有瀝水孔組;還包括聯動桿、轉動桿和攪拌槳組,轉動桿內部設置有工作腔,且轉動桿頂端連通設置有工作口,攪拌槳組安裝在轉動桿底端,轉動桿上方側壁連通設置有螺旋狀通孔,并在螺旋狀通孔內部可滑動固定有滑動柱,聯動桿底端位于轉動桿頂端內部,滑動柱安裝在聯動桿下方側壁。
[0007]優選的,還包括壓動桿、連接板和連接塊,聯動桿頂端穿過茶壺蓋底側并伸出至茶壺蓋上方與壓動桿一端軸連接,聯動桿可相對茶壺蓋縱向移動,連接塊安裝在茶壺蓋頂端,且連接板軸連接壓動桿和連接塊。
[0008]優選的,茶壺蓋底端連接有固定板,轉動桿頂端穿過固定板并伸出至固定板上方,轉動桿與固定板軸承連接。
[0009]優選的,茶壺本體前后兩側均設置有手持槽,并在兩組手持槽處均設置有防滑突起層。
[0010]優選的,茶壺蓋頂端連接有提把,并在提把上連接有放置塊。
[0011]優選的,壓動桿另一端連接有壓動塊,壓動塊上設置有放置槽。
[0012]優選的,螺旋狀通孔位于固定板上方。
[0013]優選的,提把和壓動桿夾角呈直角。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茶藝用壺,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6]1、該一種茶藝用壺,通過攪拌槳組旋轉對泡茶斗內部的茶葉進行攪拌,利用攪拌的方式代替以前僅僅靜置泡發的方式,使茶葉與水結合更加充分,縮短茶葉泡發時間,且泡出的茶水濃度較易均勻,從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
[0017]2、該一種茶藝用壺,通過聯動桿往復縱向移動,使得滑動柱在螺旋狀通孔內部往復滑動,進而帶動轉動桿上的攪拌槳組往復轉動,方便對茶葉進行攪拌。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茶壺蓋頂部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圖1的A部局部放大圖;
[0021]圖4為圖2的B部局部放大圖。
[0022]圖中:1、茶壺本體;2、泡茶斗;3、茶壺蓋;4、茶壺嘴;5、茶壺把;6、瀝水孔組;7、聯動桿;8、轉動桿;9、攪拌槳組;10、壓動桿;11、連接板;12、連接塊;13、固定板;14、防滑突起層;15、提把;16、放置塊;17、壓動塊;18、螺旋狀通孔;19、滑動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4]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的一種茶藝用壺,包括茶壺本體1、泡茶斗2和茶壺蓋3,茶壺本體1內部設置有泡發腔,茶壺本體1側壁密封連通有茶壺嘴4,且茶壺本體1側壁連接有茶壺把5,茶壺本體1頂端連通有取放口,泡茶斗2卡裝放置在茶壺本體1取放口處,茶壺蓋3蓋裝在取放口處,泡茶斗2位于茶壺本體1與茶壺蓋3之間,泡茶斗2上連通設置有瀝水孔組6;還包括聯動桿7、轉動桿8和攪拌槳組9,轉動桿8內部設置有工作腔,且轉動桿8頂端連通設置有工作口,攪拌槳組9安裝在轉動桿8底端,轉動桿8上方側壁連通設置有螺旋狀通孔18,并在螺旋狀通孔18內部可滑動固定有滑動柱19,聯動桿7底端位于轉動桿8頂端內部,滑動柱19安裝在聯動桿7下方側壁;通過攪拌槳組9旋轉對泡茶斗2內部的茶葉進行攪拌,利用攪拌的方式代替以前僅僅靜置泡發的方式,使茶葉與水結合更加充分,縮短茶葉泡發時間,
且泡出的茶水濃度較易均勻,從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通過聯動桿7往復縱向移動,使得滑動柱19在螺旋狀通孔18內部往復滑動,進而帶動轉動桿8上的攪拌槳組9往復轉動,方便對茶葉進行攪拌。
[0025]優選的,還包括壓動桿10、連接板11和連接塊12,聯動桿7頂端穿過茶壺蓋3底側并伸出至茶壺蓋3上方與壓動桿10一端軸連接,聯動桿7可相對茶壺蓋3縱向移動,連接塊12安裝在茶壺蓋3頂端,且連接板11軸連接壓動桿10和連接塊12;通過連接板11對壓動桿10工作提供支撐,使用更加方便。
[0026]優選的,茶壺蓋3底端連接有固定板13,轉動桿8頂端穿過固定板13并伸出至固定板13上方,轉動桿8與固定板13軸承連接;通過固定板13對轉動桿8位置進行輔助限位,使轉動桿8在軸承連接的限定下僅僅能轉動而不隨著滑動柱19縱向移動。
[0027]優選的,茶壺本體1前后兩側均設置有手持槽,并在兩組手持槽處均設置有防滑突起層14;通過手持槽方便手指放入,即手指捏住茶壺本體1壺身進行使用,防滑突起層14在防滑的同時輔助防燙,茶壺本體1的多拿取方式使其整體使用更加舒適。
[0028]優選的,茶壺蓋3頂端連接有提把15,并在提把15上連接有放置塊16;通過提把15方便手持對茶壺蓋3進行提起,放置塊16自身的平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茶藝用壺,包括茶壺本體(1)、泡茶斗(2)和茶壺蓋(3),茶壺本體(1)內部設置有泡發腔,茶壺本體(1)側壁密封連通有茶壺嘴(4),且茶壺本體(1)側壁連接有茶壺把(5),茶壺本體(1)頂端連通有取放口,泡茶斗(2)卡裝放置在茶壺本體(1)取放口處,茶壺蓋(3)蓋裝在取放口處,泡茶斗(2)位于茶壺本體(1)與茶壺蓋(3)之間,泡茶斗(2)上連通設置有瀝水孔組(6);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聯動桿(7)、轉動桿(8)和攪拌槳組(9),轉動桿(8)內部設置有工作腔,且轉動桿(8)頂端連通設置有工作口,攪拌槳組(9)安裝在轉動桿(8)底端,轉動桿(8)上方側壁連通設置有螺旋狀通孔(18),并在螺旋狀通孔(18)內部可滑動固定有滑動柱(19),聯動桿(7)底端位于轉動桿(8)頂端內部,滑動柱(19)安裝在聯動桿(7)下方側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茶藝用壺,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壓動桿(10)、連接板(11)和連接塊(12),聯動桿(7)頂端穿過茶壺蓋(3)底側并伸出至茶壺蓋(3)上方與壓動桿(1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婷婷,何建紅,金林欣,
申請(專利權)人:董婷婷,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