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盤山公路避險車道的應急避險裝置,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車輛避險裝置減速效果差,會發生回彈,易對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占地較大,不適合地形復雜的盤山公路的問題;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水箱,水箱右側有環板,環板內側有網狀結構,水箱內有多個圓筒,圓筒內有滑桿;水箱右側板上有多個轉桿,轉桿上有第二轉筒、第三轉筒、第四轉筒,水箱右側有多組與轉桿對應的圓板,轉桿、第二轉筒、第三轉筒、第四轉筒的右端有扇葉,相鄰的兩組扇葉置于盤形殼體腔內;第一圓板、第二圓板、第三圓板第四圓板上有螺旋狀的鋼板,第一圓板內右側有中心塊,最外側的鋼板的外側套裝有環形板,中心塊四周有多個連接桿。中心塊四周有多個連接桿。中心塊四周有多個連接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盤山公路避險車道的應急避險裝置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道路安全領域,特別是一種盤山公路避險車道的應急避險裝置。
技術介紹
[0002]在盤山公路上,尤其是地質結構復雜地區,由于多次連續頻繁的踩剎車,汽車的剎車裝置很容易出現失靈狀況,遇到這種情況是相當危險的,相應的,在車輛前進方向的右側,會有避險車道。
[0003]現有技術中的避險車道一種是利用沙坑減速,另一種是用阻攔索減速,但是均存在明顯缺陷,首先,一,最主要的,由于沙坑占地較大,并不適合沿山公路,類如宜良六十八道拐兩側均是較陡峭的山坡,又如,祿勸雪山鄉公路、獨龍江公路等,路一側是地質復雜的山體,另一側是峭壁,根本不具備修建沙坑的目的;二,對于沙坑,沙坑對大貨車或者較重速度較慢的小汽車是有明顯作用,但對小型汽車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小型汽車并不能再第一時間落到沙坑里,速度高的小汽車在慣性作用下有可能沖出沙坑,后果不堪設想;三,沙坑前一般設置有一段上坡路段,以此為了使失控車輛達到減速,對于速度較快的汽車而言,其軌跡是拋物線狀的,需要較長的沙坑才能起到安全停車;四,汽車在接觸沙土的一瞬間,車上的人員會受到強烈的沖擊和顛簸,對司機和乘客不安全;五,汽車在下落后,由于受到突然的碰撞,容易引起車輛起火;六,沙土抱緊車前輪后,慣性力容易使車尾上翹甚至翻跟頭。
[0004]然后,對于阻攔索,阻攔索對低速、較輕的車有減速作用,對于較重的較快的小汽車,容易對車輛前端形成分割力,將車頭分割開,嚴重的會對乘客造成生命威脅;二,阻攔索一般是有彈性的,車輛會被阻攔索彈回來,使車輛及人員受到二次傷害。
[0005]綜上,現有技術并不適合地質條件復雜的地區,對車內成員安全依然存在較大的威脅。
技術實現思路
[0006]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盤山公路避險車道的應急避險裝置,有效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車輛避險裝置減速效果差,會發生回彈,易對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占地較大,不適合地形復雜的盤山公路的問題。
[0007]其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水箱,水箱右側有矩形的環板,環板內側有多根繩索交叉固定形成網狀結構,水箱內有多個水平狀的圓筒,圓筒水平貫穿水箱,圓筒內有能滑動的滑桿,滑桿右端伸出圓筒并與環板固定,滑桿只能向左側移動;所述的水箱右側板上貫穿有多個轉桿,每個轉桿上由內向外套裝有第二轉筒、第三轉筒、第四轉筒,水箱右側有多組與轉桿對應的圓板,圓板由右向左依次為第一圓板、第二圓板、第三圓板、第四圓板,其中轉桿與第一圓板固定,第二轉筒與第二圓板固定,第三轉筒與第三圓板固定,第四轉筒與第四圓板固定,轉桿、第二轉筒、第三轉筒、第四轉筒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組扇葉,每組扇葉內的多個扇葉呈圓周均布,相鄰的兩組扇葉置于盤形殼體腔內,盤形殼體左右兩端撐開口狀,盤形殼體與水箱內側壁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第一圓板、第二圓板、第三圓板第四圓板右端均固定有一個螺旋狀的鋼板,相鄰的兩個鋼板的旋向相反,第一圓板內右側有中心塊,最外側的鋼板的外側套裝有環形板,中心塊四周有多個連接桿,連接桿另一端貫穿多個鋼板之間縫隙并與環形板固定在一起,多個環形板固定在環板上;當環板向左移動帶動環形板向左移動時,環形板與中心塊之間的連接桿迫使其上的鋼板發生轉動,且相鄰的兩個鋼板轉動方向相反。
[0008]進一步的,所述的水箱左端面上固定有多個與滑桿對應的支撐板,支撐板呈水平狀且置于滑桿上側,支撐板上豎直貫穿有圓柱塊,圓柱塊與支撐板之間經螺紋連接,圓柱塊下端面上開設有矩形的盲孔,盲孔內有能上下移動的銷釘,銷釘與盲孔底部之間連接有壓簧,滑桿上開設有多個與銷釘配合的卡孔,銷釘下端呈楔形使得滑桿只能向左移動。
[0009]進一步的,所述的扇葉呈半圓狀,盤形殼體腔內側壁的截面與扇葉的外緣面相仿,盤形殼體的側壁上開設有多個泄壓孔。
[0010]進一步的,所述的水箱下側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底板,底板與水箱之間經多個支撐桿固定在一起。
[0011]本專利技術結構巧妙,利用螺旋結構及水的阻力能夠將沖擊力快速化解,在保證失控車輛安全的前提下能夠快速將其減速,經過多重緩沖吸能,有效防止汽車沖出道路,車輛窄碰撞中不會發生回彈,有效避免對乘客造成二次傷害,占地較少,尤其適合地形復雜的盤山公路的應急避險。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專利技術主視剖視圖。
[0013]圖2為圖1中A向視圖。
[0014]圖3為圖1 中局部放大圖。
[0015]圖4為本專利技術俯視剖視圖。
[0016]圖5為本專利技術核心部件示意圖。
[0017]圖6為圖5所示核心部件的內部結構圖。
[0018]圖7為轉桿及其上零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8為第二轉筒及其上零部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9為本專利技術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0021]圖10為本專利技術中兩組扇葉在使用中水流在盤形殼體內的流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出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由圖1至圖10給出,本專利技術包括水箱1,水箱1右側有矩形的環板2,環板2內側有多根繩索交叉固定形成網狀結構,水箱1內有多個水平狀的圓筒3,圓筒3水平貫穿水箱1,圓筒3內有能滑動的滑桿4,滑桿4右端伸出圓筒3并與環板2固定,滑桿4只能向左側移動;所述的水箱1右側板上貫穿有多個轉桿5,每個轉桿5上由內向外套裝有第二轉筒6、第三轉筒7、第四轉筒8,水箱1右側有多組與轉桿5對應的圓板,圓板由右向左依次為第一圓板9、第二圓板10、第三圓板11、第四圓板12,其中轉桿5與第一圓板9固定,第二轉筒6與第二圓板10固定,第三轉筒7與第三圓板11固定,第四轉筒8與第四圓板12固定,轉桿5、第二轉
筒6、第三轉筒7、第四轉筒8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組扇葉13,每組扇葉13內的多個扇葉13呈圓周均布,相鄰的兩組扇葉13置于盤形殼體14腔內,盤形殼體14左右兩端撐開口狀,盤形殼體14與水箱1內側壁固定在一起;所述的第一圓板9、第二圓板10、第三圓板11第四圓板12右端均固定有一個螺旋狀的鋼板15,相鄰的兩個鋼板15的旋向相反,第一圓板9內右側有中心塊16,最外側的鋼板15的外側套裝有環形板17,中心塊16四周有多個連接桿,連接桿另一端貫穿多個鋼板15之間縫隙并與環形板17固定在一起,多個環形板17固定在環板2上;當環板2向左移動帶動環形板17向左移動時,環形板17與中心塊16之間的連接桿迫使其上的鋼板15發生轉動,且相鄰的兩個鋼板15轉動方向相反。
[0024]為了實現滑桿4的單向轉動,防止車輛反彈,所述的水箱1左端面上固定有多個與滑桿4對應的支撐板18,支撐板18呈水平狀且置于滑桿4上側,支撐板18上豎直貫穿有圓柱塊19,圓柱塊19與支撐板18之間經螺紋連接,圓柱塊19下端面上開設有矩形的盲孔,盲孔內有能上下移動的銷釘20,銷釘20與盲孔底部之間連接有壓簧,滑桿4上開設有多個與銷釘20配合的卡孔,銷釘20下端呈楔形使得滑桿4只能向左移動。
[002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盤山公路避險車道的應急避險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水箱(1)右側有矩形的環板(2),環板(2)內側有多根繩索交叉固定形成網狀結構,水箱(1)內有多個水平狀的圓筒(3),圓筒(3)水平貫穿水箱(1),圓筒(3)內有能滑動的滑桿(4),滑桿(4)右端伸出圓筒(3)并與環板(2)固定,滑桿(4)只能向左側移動;所述的水箱(1)右側板上貫穿有多個轉桿(5),每個轉桿(5)上由內向外套裝有第二轉筒(6)、第三轉筒(7)、第四轉筒(8),水箱(1)右側有多組與轉桿(5)對應的圓板,圓板由右向左依次為第一圓板(9)、第二圓板(10)、第三圓板(11)、第四圓板(12),其中轉桿(5)與第一圓板(9)固定,第二轉筒(6)與第二圓板(10)固定,第三轉筒(7)與第三圓板(11)固定,第四轉筒(8)與第四圓板(12)固定,轉桿(5)、第二轉筒(6)、第三轉筒(7)、第四轉筒(8)的右端均固定有一組扇葉(13),每組扇葉(13)內的多個扇葉(13)呈圓周均布,相鄰的兩組扇葉(13)置于盤形殼體(14)腔內,盤形殼體(14)左右兩端撐開口狀,盤形殼體(14)與水箱(1)內側壁固定在一起;所述的第一圓板(9)、第二圓板(10)、第三圓板(11)第四圓板(12)右端均固定有一個螺旋狀的鋼板(15),相鄰的兩個鋼板(15)的旋向相反,第一圓板(9)內右側有中心塊(16),最外側的鋼板(1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立峰,
申請(專利權)人:楊立峰,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