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包括箱體,其左端卡合安裝有銜接板,且銜接板的左端螺紋連接有固定桿,所述銜接板的內部左側轉動安裝有銜接輪,且銜接板的外側固定安裝有密封塊,所述銜接輪的右端外側嚙合連接有連動輪;安裝板,其固定安裝在箱體的下端,且安裝板的下端中側安裝有翻土機構,所述安裝板的下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移動支撐桿,且安裝板的上端右側安裝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下端左側安裝有第一噴水管;進料管,其安裝在箱體的上端,且箱體的內部轉動安裝有攪拌桿。該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方便對修復裝置的內部進行維修,方便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好。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好。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采煤沉陷區
,具體為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生態治理修復裝置是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的設備,在采煤沉陷區中需要用到生態治理修復裝置,但是,目前的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仍存在不足,比如:
[0003]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13915461U,公開了一種生態環境治理用修復裝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設置有多個萬向輪,所述底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推把、儲液箱,所述儲液箱的外壁設置有觀察窗,所述儲液箱的頂部中心處固定連接有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的軸伸端貫穿儲液箱的頂部后固定連接有主動軸,所述主動軸的外壁固定套接有磨輥,所述儲液箱的頂部內壁固定連接有磨斗,所述磨輥位于磨斗內;本技術通過磨斗、磨輥的設置,當藥劑顆粒的粒徑較大時,可通過加藥斗將藥劑顆粒導入磨斗內,并啟動減速電機帶動磨輥轉動,因磨輥的外壁與磨斗的內壁的間隔距離由上至下逐漸縮小,所以磨斗內的藥劑顆粒將被逐漸磨碎成較小的顆粒,以加速藥劑顆粒的溶解速度。
[0004]上述中的現有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不便于對修復裝置的內部進行維修,不便于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差,因此,本技術提供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以解決上述提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不便于對修復裝置的內部進行維修,不便于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差的問題。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包括箱體,其左端卡合安裝有銜接板,且銜接板的左端螺紋連接有固定桿,所述銜接板的內部左側轉動安裝有銜接輪,且銜接板的外側固定安裝有密封塊,所述銜接輪的右端外側嚙合連接有連動輪,且連動輪的外側連接有移動塊;
[0007]安裝板,其固定安裝在箱體的下端,且安裝板的下端中側安裝有翻土機構,所述安裝板的下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移動支撐桿,且安裝板的上端右側安裝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下端左側安裝有第一噴水管,且水泵的下端右側安裝有第二噴水管;
[0008]進料管,其安裝在箱體的上端,且箱體的內部轉動安裝有攪拌桿。
[0009]優選的,所述移動塊與箱體之間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連接,且移動塊的豎截面形狀為“L”型結構。
[0010]優選的,所述連動輪與移動塊之間采用螺紋的方式相連接,且連動輪關于銜接板的中心線左右對稱分布。
[0011]優選的,所述翻土機構包括翻土板、固定板和豎桿;
[0012]固定板,其固定安裝在安裝板的下端中側;
[0013]豎桿,其安裝在固定板的內部;
[0014]翻土板,其安裝在豎桿的外側。
[0015]優選的,所述豎桿與翻土板之間采用螺紋的方式相連接,且翻土板的豎截面形狀為“廠”字型結構。
[0016]優選的,所述第一噴水管的下端和第二噴水管的下端均安裝有噴嘴并對土壤起到噴灑作用。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方便對修復裝置的內部進行維修,方便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且對土壤的修復效果好;
[0018]1、通過轉動銜接輪,使銜接輪在銜接板的內部進行轉動,從而使與銜接輪嚙合連接的連動輪進行轉動,進而使與連動輪螺紋連接的移動塊在銜接板的內部進行滑動,使移動塊在箱體的左端內側進行分離,方便對箱體的內部進行維修;
[0019]2、通過微型電機帶動豎桿在固定板的內部進行轉動,使與豎桿螺紋連接的翻土板在固定板的內部進行滑動,從而使翻土板插入采煤沉陷區的土壤中,推動安裝板,使安裝板帶動翻土板進行移動,方便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
[0020]3、通過啟動水泵,使水泵將箱體中的修復藥劑吸取到管道中,再經過管道下端分別進入第一噴水管和第二噴水管中,通過分別安裝在第一噴水管下端和第二噴水管下端的噴頭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修復。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技術正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本技術圖1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本技術圖1中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4]圖4為本技術翻土板與固定板連接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1、箱體,2、銜接板,3、固定桿,4、銜接輪,5、連動輪,6、移動塊,7、密封塊,8、安裝板,9、翻土板,10、第一噴水管,11、第二噴水管,12、移動支撐桿,13、水泵,14、攪拌桿,15、進料管,16、固定板, 17、豎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7]除非單獨定義指出的方向外,本文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均是以本技術所示的圖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為準,在此一并說明。
[0028]請參閱圖1
?
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包括,箱體1左端卡合安裝有銜接板2,且銜接板2的左端螺紋連接有固定桿3,銜接板2的
內部左側轉動安裝有銜接輪4,且銜接板2的外側固定安裝有密封塊7,銜接輪4的右端外側嚙合連接有連動輪5,且連動輪 5的外側連接有移動塊6,轉動銜接輪4,使銜接輪4在銜接板2的內部進行轉動,從而使與銜接輪4嚙合連接的連動輪5進行轉動,進而使與連動輪5 螺紋連接的移動塊6在銜接板2的內部進行滑動,使移動塊6在箱體1的左端內側進行分離,方便對箱體1的內部進行維修,轉動固定桿3,使固定桿3 在銜接板2的左端進行螺紋連接,從而使固定桿3在銜接輪4的外側進行螺紋連接,方便對銜接輪4進行限位,通過銜接板2外側固定安裝的密封塊7,避免藥劑經過縫隙流出;
[0029]安裝板8固定安裝在箱體1的下端,且安裝板8的下端中側安裝有翻土機構,安裝板8的下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移動支撐桿12,且安裝板8的上端右側安裝有水泵13,水泵13的下端左側安裝有第一噴水管10,且水泵13的下端右側安裝有第二噴水管11,通過安裝板8下端中側安裝的翻土機構,便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翻土,啟動水泵13,使水泵13將箱體1中的修復藥劑吸取到管道中,再經過管道下端分別進入第一噴水管10和第二噴水管11中,通過分別安裝在第一噴水管10下端和第二噴水管11下端的噴頭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壤進行修復,進料管15安裝在箱體1的上端,且箱體1的內部轉動安裝有攪拌桿14,通過進料管15,將藥劑和水倒入箱體1的內部,再通過電機帶動攪拌桿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其左端卡合安裝有銜接板,且銜接板的左端螺紋連接有固定桿,所述銜接板的內部左側轉動安裝有銜接輪,且銜接板的外側固定安裝有密封塊,所述銜接輪的右端外側嚙合連接有連動輪,且連動輪的外側連接有移動塊;安裝板,其固定安裝在箱體的下端,且安裝板的下端中側安裝有翻土機構,所述安裝板的下端外側固定安裝有移動支撐桿,且安裝板的上端右側安裝有水泵,所述水泵的下端左側安裝有第一噴水管,且水泵的下端右側安裝有第二噴水管;進料管,其安裝在箱體的上端,且箱體的內部轉動安裝有攪拌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采煤沉陷區用生態治理修復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塊與箱體之間采用卡合的方式相連接,且移動塊的豎截面形狀為“L”型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祿源,王龍,白小平,張曉明,
申請(專利權)人:鄂爾多斯市云東生態產業開發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