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通過同心模口進行擠出,然后調整聚乳酸內心的直徑,并調整好外層聚乙烯縮丁醛材料的厚度,以達到效果,然后通過同心模口擠出后形成1.75mm直徑的標準絲材,絲材成型利用FDM熔融堆積成型設備,打印成模型,采用酒精霧化拋光設備的工藝,對模型進行霧化拋光,然后自然晾干。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3D打印技術領域。該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解決現有材料為單一材質,只能體現一種材料性能、打印模型,層間結合力差、表面粗糙;采用單純聚乙烯縮丁醛材料進行表面拋光的原材料昂貴,且軟化點低;連續碳纖維需要特種軟件計算并切割的問題。纖維需要特種軟件計算并切割的問題。纖維需要特種軟件計算并切割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3D打印
,具體為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
技術介紹
[0002]聚乳酸是 3D 打印愛好者最喜歡使用的材料。它是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塑料,來源于可再生資源,比如玉米,甜菜,木薯和甘蔗。因此,基于聚乳酸的 3D 打印材料比其他塑料材料更加環保,甚至被稱為“綠色塑料”。聚乳酸的另一個優點是打印時不會產生很難聞的氣味,所以它相對安全,適合在家里或者教室使用。雖然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及可降解性,但其打印的層間結合力一直是行業痛點,其打印的模型,表面無法進行酒精拋光,無法消除模型表面“層紋”缺陷,同時,聚乳酸打印材料的軟化點較低,不能滿足打印機較高溫度的打印目前,對于聚乳酸材料的改性主要采用共混改性的方式,在保留原有聚乳酸結構的基礎上,通過添加其他物質以改變聚合物的聚集態結構,從而改進聚乳酸缺陷,常用的共混改性物有 PCL、PBS、滑石粉、納米羥基磷灰石、聚乙烯縮丁醛等,但該“共混擠出”的方式,還是大大削弱了單一材料本身特有的功能,且不能完美消除模型表面“層紋”的缺陷,打印模型的層間結合力也降低,其軟化點提高不明顯(由于聚乳酸為主原料)。
[0003]且存在以下問題:1、現有材料為單一材質,只能體現一種材料性能;2、現有材料打印模型,層間結合力差;3、現有材料打印的模型,表面粗糙,具體表現在“層紋路”明顯;4、現有采用單純聚乙烯縮丁醛材料進行表面拋光的原材料昂貴,且軟化點低;5、連續碳纖維需要特種軟件計算并切割。
技術實現思路
[0004](一)解決的技術問題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解決了現有材料為單一材質,只能體現一種材料性能、打印模型,層間結合力差、表面粗糙、采用單純聚乙烯縮丁醛材料進行表面拋光的原材料昂貴,且軟化點低、連續碳纖維需要特種軟件計算并切割的問題。
[0005](二)技術方案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5~22份和聚乳酸20~28份組成。
[0006]優選的,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5份和聚乳酸20份組成。
[0007]優選的,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8份和聚乳酸24份組成。
[0008]優選的,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22份和聚乳酸28份組成。
[0009]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處理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S1、材料加工,首先將聚乙烯縮丁醛粉末材通過制粒機進行改性加工,形成顆粒原料;S2、材料調整,然后再對聚乳酸和聚乙烯縮丁醛兩種材料的相容性進行調整,其中聚乙烯縮丁醛作為表層共聚物,聚乳酸作為內心結構聚合物材料,使聚乙烯縮丁醛包裹聚乳酸;S3、材料擠出,通過同心模口將聚乳酸和聚乙烯縮丁醛兩種材料進行輸送,并進行擠出;S4、調節直徑和厚度,然后調整聚乳酸內心的直徑,并調整好外層聚乙烯縮丁醛材料的厚度,以達到效果;S5、絲材成型,然后通過同心模口擠出后形成1.75mm直徑的標準絲材;S6、材料模型,絲材成型利用FDM 熔融堆積成型設備,打印成模型;S7、拋光,采用酒精霧化拋光設備的工藝,對模型進行霧化拋光,然后自然晾干,其中酒精霧化拋光設備通過對打印件噴涂特制的酒精氣溶膠消除打印件表面的層狀痕跡,是一個由數以百計的小薄膜的孔做成的霧化器連接到一個壓電致動器,可以使用乙醇或異丙醇任意一種,當驅動時,霧化器將生成一個細小的酒精氣凝膠噴涂到3D打印產品表面,并最終使其表面變得很光滑。
[0010]進一步的,所述S3中的同心模口包括第一套板和第二套板,所述第一套板的表面固定套接有第一輸送筒,所述第一輸送筒的一端固定連通有第一連接筒,所述第二套板的內腔固定套接有第二輸送筒,所述第二輸送筒的底部與第一連接筒的頂部相互連通,所述第一連接筒的表面固定連通有第二連接筒,所述第二連接筒的表面固定連通有套管,所述第一輸送筒、第一連接筒、第二連接筒和套管的內腔固定設置有輸送分管,所述套管的一端固定連通有擠出頭,且輸送分管的一端與擠出頭的端口相互連接,所述輸送分管的表面與第一連接筒內腔的頂部相互連通。
[0011]進一步的,所述S7中小薄膜小于10μm。
[0012]進一步的,所述S4中聚乙烯縮丁醛的直徑為0.05
?
1.7mm。
[0013]進一步的,所述S4中聚乙烯縮丁醛的外層為0.05
?
1.7mm。
[0014]進一步的,所述S6中FDM成型設備噴嘴直徑為0.4mm
?
0.8mm。
[0015](三)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具備以下有益效果:1、該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通過同心雙模頭設計,讓兩種材料同時供給,并采用了包覆的方式進行共擠,在3D打印成型過程中,有效的利用了兩種材料的不同特性,當前共混擠出的方式限制了單一材料的功能,可以同時使用兩種材料的功能特性。
[0016]2、該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通過材料打印完的模型經過后處理,抗拉力強度有大大增強,使聚乙烯縮丁醛單一材料打印和應用成本,大大降低。
[0017]3、該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通過利用該同心共擠材料能凸顯材料性能,大大提高材料強度或消除3D打印材料存在的弊端。
[0018]4、該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及處理方法,通過利用聚乙烯縮丁醛包覆聚乳酸,打印的模型可以通過酒精拋光模型表面,模型會變得非常光滑,解決FDM打印表面粗糙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專利技術結構同心模口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結構同心模口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結構打印材料示意圖。
[0020]圖中:1、第一套板;2、第二套板;3、第一輸送筒;4、第一連接筒;5、第二輸送筒;6、第二連接筒;7、輸送分管;8、套管;9、擠出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21]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2]實施例1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5份和聚乳酸20份組成。
[0023]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處理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S1、材料加工,首先將聚乙烯縮丁醛粉末材通過制粒機進行改性加工,形成顆粒原料;S2、材料調整,然后再對聚乳酸和聚乙烯縮丁醛兩種材料的相容性進行調整,其中聚乙烯縮丁醛作為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5~22份和聚乳酸20~28份組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5份和聚乳酸20份組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18份和聚乳酸24份組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其特征在于:主要由聚乙烯縮丁醛22份和聚乳酸28份組成。5.一種根據實施權利要求1
?
4任意一項所述的PVB與PLA同心共擠高性能聚合3D打印材料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包括以下步驟;S1、材料加工,首先將聚乙烯縮丁醛粉末材料通過制粒機進行改性加工,形成顆粒原料;S2、材料調整,然后再對聚乳酸和聚乙烯縮丁醛兩種材料的相容性進行調整,其中聚乙烯縮丁醛作為表層共聚物,聚乳酸作為內心結構聚合物材料,使聚乙烯縮丁醛包裹聚乳酸;S3、材料擠出,通過同心模口將聚乳酸和聚乙烯縮丁醛兩種材料進行輸送,并進行擠出;S4、調節直徑和厚度,然后調整聚乳酸的直徑,并調整好外層聚乙烯縮丁醛材料的厚度,以達到效果;S5、絲材成型,然后通過同心模口擠出后形成1.75mm直徑的標準絲材;S6、材料模型,絲材成型利用FDM 熔融堆積成型設備,打印成模型;S7、拋光,采用酒精霧化拋光設備的工藝,對模型進行霧化拋光,然后自然晾干,其中酒精霧化拋光設備通過對打印件噴涂特制的酒精氣溶膠消除打印件表面的層狀痕跡,是一個由數以百計的小薄膜的孔做成的霧化器連接到一個壓電致動器,可以使用乙醇或異丙醇任意一種,當驅動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民峰,雷鑫,傅文軍,張曉軍,賈玲玉,何督督,
申請(專利權)人:武義斯汀納睿三維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