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提供了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包括導桿、滑道和耐磨板,所述導桿可滑動地置于滑道內,在導桿與滑道之間設置耐磨板,所述滑道的橫截面呈匚形,所述導桿的橫截面呈矩形,所述耐磨板由一第一耐磨板和一第二耐磨板組成,該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橫截面均呈L形,其中,所述第一耐磨板和所述第二耐磨板相互間隔設置,在第一耐磨板或第二耐磨板的遠離間隔的方向設置至少一推壓部件。從而實現耐磨板的各個內表面均可以與導桿保持相抵靠的狀態。靠的狀態。靠的狀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平移機構
,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
技術介紹
[0002]人們常常利用平移機構使兩裝置能作相對平移運動,但由于平移機構一般具有兩個相互作平移運動的組件,因此兩組件之間會產生磨損,尤其是在平移機構其承載的是質量較大的裝置時,二者之間的磨損就會更顯著,磨損速度也會更快。
[0003]現有技術中,一般在兩個相互平移運動的組件之間設置耐磨板,以避免二者的磨損,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但是,當耐磨板具有多個內表面、并且至少有兩個內表面是相互朝向的情況下,該耐磨板受到磨損時,平移組件與耐磨板之間就會產生間隙,從而該平移機構進行平移運動時,就可能會產生晃動。就算將耐磨板與平移機構的組件之間的間隙進行移動調整,也無法使耐磨板的各個表面與平移機構相緊密抵靠,尤其是耐磨板的相互朝向的兩內表面無法都與平移機構的組件相抵靠。
[0004]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人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申請提供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該耐磨結構能夠使導桿與滑道之間的耐磨板的各個表面均與滑道和導桿保持抵靠的狀態,尤其在耐磨板遭受到磨損時,該滑道和導桿均可與耐磨板保持抵靠的狀態,從而避免了導桿與滑道之間可能發生的不穩定相互移動。
[0006]提供了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包括導桿、滑道和耐磨板,所述導桿可滑動地置于滑道內,在導桿與滑道之間設置耐磨板,所述滑道的橫截面呈匚形,所述導桿的橫截面呈矩形,所述耐磨板由一第一耐磨板和一第二耐磨板組成,該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的橫截面均呈L形,其中,所述第一耐磨板和所述第二耐磨板相互間隔設置,在第一耐磨板或第二耐磨板的遠離間隔的方向設置至少一推壓部件,該推壓部件能將第一耐磨板或第二耐磨板往間隔處推壓,以使第一耐磨板或第二耐磨板的相應內表面始終能保持在與所述導桿相抵靠的狀態。
[0007]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通過將呈匚形的耐磨板分體設計成兩個橫截面均呈L形的耐磨板,并且二者相互間隔設置,并在遠離間隔的方向設置相應的推壓部件,使得本來無法進行相互朝向對方移動的耐磨板內表面,現在可以朝向對方移動,使得耐磨板的各個內表面均可在推壓部件的推壓下與導桿相抵靠。
[0008]進一步地,所述推壓部件為螺栓,該螺栓穿過于滑道上設置的螺紋通孔與所述耐磨板相抵靠,進而使耐磨板始終保持在與導桿相抵靠的狀態。
[0009]進一步地,所述推壓部件為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滑道與所述耐磨板之間,借助該彈性元件的預緊力使耐磨板始終能保持在與導桿相抵靠的狀態。
[0010]再進一步地,在耐磨板的外表面上增設一抵靠板,該抵靠板用于替代耐磨板與所
述推壓部件相抵靠,使推壓部件不直接與耐磨板相接觸,并將來自推壓部件的推壓力傳遞給耐磨板。從而防止推壓部件對耐磨板造成損壞。
[0011]再進一步地,從上至下間隔設置所述第一耐磨板和第二耐磨板,所述抵靠板的橫截面大致呈L形,其至少從第一耐磨板的上外表面環繞延伸至下耐磨板的外側面上。
[0012]再進一步地,在所述抵靠板的上方設置至少一推壓部件,在所述抵靠板的側面設置至少一推壓部件。
[0013]再進一步地,在所述滑道的兩端設置阻擋裝置,以限制耐磨板和抵靠板的軸向移動自由度。
附圖說明
[0014]作為非限制性例子給出的具體說明更好地解釋本申請包括什么以及其可被實施,此外,該說明參考附圖,在附圖中:
[0015]圖1為根據本申請的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0016]圖2為根據圖1的立體零件爆炸圖;
[0017]圖3為根據圖2的正視圖;
[0018]圖4為根據本申請的一實施例的立體零件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以下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申請做詳細描述。
[0020]圖1至圖3示出了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中的耐磨結構的一實施例,該平移機構主要由滑道82、導桿81以及耐磨板83組成,其中,導桿81可滑動地置于滑道82內,在導桿81與滑道82之間設置耐磨板83,滑道82的橫截面呈匚形,所述導桿81的橫截面呈矩形,耐磨板83分體式設計,從上至下分別為第一耐磨板83a和第二耐磨板83b,該第一耐磨板83a與第二耐磨板83b上下間隔設置。應理解的是,無論是從下至上間隔順序布置第一耐磨板83a 和第二耐磨板83b、還是從左至右、或是從右至左布置各耐磨板,其方位并無實質性的意義,皆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上述實施例只是為了方便表述而作的方位限定。
[0021]此時,第一耐磨板83a與第二耐磨板83b之間具有可供二者作朝對方移動的空間,其中,
[0022]在第一耐磨板83a的上方設置推壓部件,耐磨板83的上下內表面具有磨損時,該推壓部件能將第一耐磨板83a往下推壓。由于耐磨板83為上下分體且間隔設置的,所以具有間隙來供第一耐磨板83a往下移的空間,從而該第一耐磨板83a可以往下移動直至與導桿81相抵靠的位置。相比不分體設計的耐磨板,該結構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耐磨板83,也不用經常更換耐磨板83。
[0023]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二耐磨板83b處于導桿81的下方,因此在第二耐磨板83b的下內表面具有磨損時,該導桿81在重力的作用下會自動往下移動,從而沒有必要在第二耐磨板 83b的下方設置推壓部件,只需在第一耐磨板83a的上方設置推壓部件,另,為了使耐磨板 83的側部也能保持與導桿81抵靠的狀態,可在耐磨板83的外側面上設置推壓部件,以將耐磨板83的內側面保持在于導桿81相抵靠的狀態。
[0024]耐磨板83具有內抵靠面831和外抵靠面832,該內抵靠面831由上墊板83的內表面
831a 和下墊板83b的內表面831b組成,該外抵靠面832由上墊板83a的外表面832a和下墊板83b 的外表面832b組成,
[0025]在一實施中,該推壓部件配置為螺栓,在滑道82的上部并且與第一耐磨板83a相對應的位置設置螺紋通孔,該螺栓可穿過該通孔與第一耐磨板83a相推壓。相應的,可在在滑道82 側部并與耐磨板83相對應的位置設置若干螺紋通孔,螺栓穿過該側面的螺紋通孔,與墊板 83a的側面相抵靠。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在第一耐磨板83的上方鄰近兩端的位置,分別各設置4根螺栓,共8根螺栓,并且在耐磨板83的側部設置8根螺栓,從而可多角度地使耐磨板83保持在與導桿81相抵靠的狀態。
[0026]在另一實施例中,該推壓部件配置為彈性元件,該彈性元件例如為彈簧,該彈簧成壓縮狀態地設置在滑道82與第一耐磨板83a之間,在耐磨板83的上內表面和/或下內表面具有磨損時,該彈簧能將第一耐磨板83a往導桿81處推壓。同理,可在耐磨板83的側面與滑道82 之間設置彈簧,以自動調整耐磨板83的側部與導桿81之間的間隙。
[0027]第一耐磨板83a與第二耐磨板83b在與導桿81相摩擦時,由于第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包括導桿(81)、滑道(82)和耐磨板(83),所述導桿(81)可滑動地置于滑道(82)內,在導桿(81)與滑道(82)之間設置耐磨板(83),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82)的橫截面呈匚形,所述導桿(81)的橫截面呈矩形,所述耐磨板(83)由一第一耐磨板(83a)和一第二耐磨板(83b)組成,該第一耐磨板(83a)和第二耐磨板(83b)的橫截面均呈L形,其中,所述第一耐磨板(83a)和所述第二耐磨板(83b)相互間隔設置,在第一耐磨板(83a)或第二耐磨板(83b)的遠離間隔的方向設置至少一推壓部件,該推壓部件能將第一耐磨板(83a)或第二耐磨板(83b)往間隔處推壓,以使第一耐磨板(83a)或第二耐磨板(83b)的相應內表面始終能保持在與所述導桿(81)相抵靠的狀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壓部件為螺栓,該螺栓穿過于滑道(82)上設置的螺紋通孔與所述耐磨板(83)相抵靠,進而使耐磨板(83)始終保持在與導桿(81)相抵靠的狀態。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平移機構的耐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壓部件為彈性元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一帆,張守業,郭丹輝,牛玉秀,徐國坪,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廈工重工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