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屬于建筑垃圾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本發明專利技術使用時只需將緩沖筒的入口接入需要現有的垃圾轉運通道的出口即可,通過對垃圾管道末端出口的垃圾的緩沖減速以及輕質垃圾廢料的分離收集和粉塵的處理綜合避免了垃圾從高層往下層下落產生的粉塵、撞擊和堵塞的問題,緩沖筒通過自然的彎曲和內部的彈性結構使得經過其內部的垃圾速度進一步下降,而進入濾料筒的垃圾中的輕質廢料則被濾料筒阻攔分離避免了垃圾進入至末端組件后發生堵塞。組件后發生堵塞。組件后發生堵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垃圾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
技術介紹
[0002]中國專利申請CN201921205662.7公開了“一種高層建筑施工樓層內建筑垃圾清運裝置,包括直管和斜管,所述直管和斜管兩端管口處連接臂,所述直管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連接轉軸的一端設置有多組彈簧,所述彈簧另一端固定連接直管與斜管的內壁,所述直管與斜管內部設置有操作盒,所述操作盒內部設置有水泵,所述水泵固定連接有噴盤,所述噴盤固定連接有直噴頭,所述噴盤固定連接有斜噴頭,所述直管設置有投遞門,所述投遞門下端設置有梯形滑梯,可將建筑垃圾從高層經投遞門投入掉落至底層,且在管中設置有多層緩沖結構,且在管中還設置有噴頭,對管中的粉塵噴霧進行降解,本技術經濟環保,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該方案中通過直管設置有擋板的方式對建筑垃圾進行緩沖,同時通過噴淋的方式達到降塵的目的。可見其對垃圾粉塵的處理是利用噴水的方式進行的,這樣使得建筑干垃圾變為建筑濕垃圾且不說除塵效果如何,最終這些建筑濕垃圾會污染管壁同時會產生新的廢水污染以及影響后期垃圾轉運,再者其對垃圾下落緩沖的方式是通過在直管上設置擋板的方式進行的,因為直管垃圾都是垂直下落的且而擋板往往有個降低然后升高復位的過程,因此很難對連續墜落的垃圾產生作用,再者對于重量稍大的垃圾其緩沖作用有限,而現有的建筑垃圾往往裹挾、伴隨著編織袋或塑料膜等輕質垃圾而這些很容易影響擋板的轉動,時間稍長擋板處也很容易發生堵塞。
[0003]實際上對比文件或者現有的技術多對垃圾通道的每節管道在入口處進行結構改進以降低垃圾的下落速度或粉塵的污染,但是對于高層建筑物來說,每層的改進增大了成本的同時效果卻有限,而實際上運用垃圾通道時最容易產生的堵塞或者粉塵污染的是建筑物的最底部或者說是通道的最末端,因為末端的垃圾速度下墜的速度最大,其破壞力和粉塵的產生均最大,因此處理好垃圾通道的末端即能最大限度的解決現有技術的諸多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本專利技術可安裝于垃圾的出口末端,通過對將排出的垃圾進行緩沖減速和降塵,從而改善垃圾通道使用效果。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包括一緩沖筒,為雙層結構;
[0006]一濾料筒,上部與緩沖筒下部連通,濾料筒與緩沖筒可拆卸連接;
[0007]一末端組件,上部與過濾筒下部連通,濾料筒與末端組件可拆卸連接,末端組件內徑可變化,同時末端組件內的粉塵可向外溢出并被收集;
[0008]緩沖筒包括:
[0009]豎筒,中空管狀結構,豎直朝下設置,
[0010]一級緩沖筒,兩端呈開口狀,入口與豎筒下端出口相連,主體呈朝內彎曲狀;二級緩沖筒,兩端呈開口狀,入口與一級緩沖筒下端出口相連,主體呈朝外彎曲狀;
[0011]豎筒與一級緩沖筒相連通,一級緩沖筒與二級緩沖筒相連通;
[0012]濾料筒包括:
[0013]濾料筒,為中空圓筒狀結構,上下均呈開口狀,其上部入口與二級緩沖筒出口相連;
[0014]耙齒部,設置于濾料筒內,數量至少兩個且位于不同的豎向高度,耙齒部呈分散狀布置于濾料筒內;
[0015]末端組件包括:
[0016]上限位板,主體環形板狀結構,且水平設置,其內徑與濾料筒內徑一致;
[0017]擋板,上端與上限位板密封接觸,擋板橫截面呈“︶”狀;
[0018]下限位板,主體環形板狀結構,其內徑與濾料筒內徑一致,下限位板的中心線與上限位板的中心線相重合,擋板下端與下限位板密封接觸;
[0019]復位彈簧一,設置于擋板與上限位板之間;
[0020]復位彈簧二,設置于擋板余下限位板之間;
[0021]吸塵部,位于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的位置,吸塵部的入口位于間隙外側,吸塵部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的中心呈圓周陣列狀分布;
[0022]擋板位于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擋板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的中心呈圓周陣列狀分布,擋板環繞形成過道腔,相鄰的擋板之間設置間隙;擋板在復位彈簧一和復位彈簧二的作用下可以在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進行往復移動,而末端組件內的粉塵氣體則可以進入吸塵部內被收集。
[0023]所述一級緩沖筒包括:
[0024]外拐彎筒,主體呈
“”
狀的中空管狀結構,兩端呈開口狀,厚度小于豎筒的厚度,在外拐彎筒的入口和豎筒出口的交接線A處,外拐彎筒外表面與豎筒外表面相平齊,外拐彎筒內表面位于豎筒內表面以下的位置處;
[0025]內拐彎筒,匹配套裝于外拐彎筒內;
[0026]彈簧一,位于外拐彎筒和內拐彎筒之間的位置處,彈簧一一端與外拐彎筒內壁固定連接,彈簧一另一端與內拐彎筒外壁固定連接;
[0027]在外拐彎筒的入口和豎筒出口的交接線A處,內拐彎筒的內表面與豎筒的內表面相平齊。
[0028]所述二級緩沖筒包括:
[0029]出料外筒,主體呈“(”狀的中空管狀結構,兩端呈開口狀;出料外筒與外拐彎筒厚度一致,在出料外筒入口與外拐彎筒出口的交接線B處,出料外筒的外表面與外拐彎筒的外表面相平齊,出料外筒的內表面與外拐彎筒的內表面相平齊,且出料外筒的出口朝下;
[0030]出料內筒,兩端呈開口狀,匹配套裝于出料外筒內;
[0031]彈簧二,位于出料外筒和出料內筒之間的位置處,彈簧二一端與出料外筒內壁固定連接,彈簧二另一端與出料內筒外壁固定連接;
[0032]在出料外筒入口與外拐彎筒出口的交接線B處,出料內筒的內表面與內拐彎筒的內表面相平齊。
[0033]所述耙齒部包括:
[0034]支撐軸,為圓桿狀,其兩端與濾料筒內壁固定連接,支撐軸與濾料筒內壁之間具有空隙;
[0035]旋轉套管,套裝于支撐軸內,旋轉套管小于支撐軸的長度;
[0036]扭力彈簧,與旋轉套管側壁固定連接使得旋轉套管可以繞著支撐軸進行轉動和復位;
[0037]齒條,主體為長桿狀,且其端部為尖棱狀,數量為若干個且均勻固定于旋轉套管上,在初始位置時,齒條處于傾斜狀態且其尖棱端朝上。
[0038]所述上限位板底部設置上移位槽,上移位槽凹陷于上限位板內,上移位槽主體呈“(”狀,上移位槽寬度略小于上限位板的寬度,上移位槽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上限位板中心呈圓周陣列狀分布于上限位板內,復位彈簧一沿著上移位槽寬度方向布置,復位彈簧一一端與擋板上端外側固定連接,復位彈簧一另一端與移位槽內側壁固定連接;
[0039]下限位板上部設置下移位槽,下移位槽凹陷于下限位板內,下移位槽主體呈“(”狀,下移位槽寬度略小于下限位板的寬度,下移位槽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下限位板呈圓周陣列狀分布于下限位板內,復位彈簧二沿著下移位槽寬度方向布置,復位彈簧二一端與擋板下端外側固定連接,復位彈簧二另一端與下移位槽內側壁固定連接。
[0040]所述吸塵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緩沖筒,為雙層結構;一濾料筒,上部與緩沖筒下部連通,濾料筒與緩沖筒可拆卸連接;一末端組件,上部與過濾筒下部連通,濾料筒與末端組件可拆卸連接,末端組件內徑可變化,同時末端組件內的粉塵可向外溢出并被收集;緩沖筒包括:豎筒,中空管狀結構,豎直朝下設置,一級緩沖筒,兩端呈開口狀,入口與豎筒下端出口相連,主體呈朝內彎曲狀;二級緩沖筒,兩端呈開口狀,入口與一級緩沖筒下端出口相連,主體呈朝外彎曲狀;豎筒與一級緩沖筒相連通,一級緩沖筒與二級緩沖筒相連通;濾料筒包括:濾料筒,為中空圓筒狀結構,上下均呈開口狀,其上部入口與二級緩沖筒出口相連;耙齒部,設置于濾料筒內,數量至少兩個且位于不同的豎向高度,耙齒部呈分散狀布置于濾料筒內;末端組件包括:上限位板,主體環形板狀結構,且水平設置,其內徑與濾料筒內徑一致;擋板,上端與上限位板密封接觸,擋板橫截面呈“︶”狀;下限位板,主體環形板狀結構,其內徑與濾料筒內徑一致,下限位板的中心線與上限位板的中心線相重合,擋板下端與下限位板密封接觸;復位彈簧一,設置于擋板與上限位板之間;復位彈簧二,設置于擋板余下限位板之間;吸塵部,位于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的位置,吸塵部的入口位于間隙外側,吸塵部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的中心呈圓周陣列狀分布;擋板位于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擋板數量為三個且繞著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的中心呈圓周陣列狀分布,擋板環繞形成過道腔,相鄰的擋板之間設置間隙;擋板在復位彈簧一和復位彈簧二的作用下可以在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之間進行往復移動,而末端組件內的粉塵氣體則可以進入吸塵部內被收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級緩沖筒包括:外拐彎筒,主體呈
“”
狀的中空管狀結構,兩端呈開口狀,厚度小于豎筒的厚度,在外拐彎筒的入口和豎筒出口的交接線A處,外拐彎筒外表面與豎筒外表面相平齊,外拐彎筒內表面位于豎筒內表面以下的位置處;內拐彎筒,匹配套裝于外拐彎筒內;彈簧一,位于外拐彎筒和內拐彎筒之間的位置處,彈簧一一端與外拐彎筒內壁固定連接,彈簧一另一端與內拐彎筒外壁固定連接;在外拐彎筒的入口和豎筒出口的交接線A處,內拐彎筒的內表面與豎筒的內表面相平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垃圾末端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級緩沖筒包括:出料外筒,主體呈“(”狀的中空管狀結構,兩端呈開口狀;出料外筒與外拐彎筒厚度一致,在出料外筒入口與外拐彎筒出口的交接線B處,出料外筒的外表面與外拐彎筒的外表面相平齊,出料外筒的內表面與外拐彎筒的內表面相平齊,且出料外筒的出口朝下;
出料內筒,兩端呈開口狀,匹配套裝于出料外筒內;彈簧二,位于出料外筒和出料內筒之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帥奇,
申請(專利權)人:張帥奇,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