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屬于多旋翼飛行器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包括槳葉、槳轂組件、電機、電機座上殼、舵機及電機座下殼,所述槳葉分別安裝在槳轂組件的兩端,所述槳轂組件安裝在電機上,所述電機安裝在電機座上殼的上表面,所述電機座上殼與電機座下殼配合形成盒體結構且在盒體結構內部安裝舵機,其中一個所述盒體結構的側面上貫穿設有機臂碳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
[0001]本技術多旋翼飛行器
,具體是指一種變槳距結構。
技術介紹
[0002]目前,多旋翼飛行器大多采用變轉速方式調節螺旋槳的拉力,該調節方式適用在小型飛行器上適用,在大型飛行器上,隨著螺旋槳直徑增加,變轉速的調節方式會出現調節力不足、響應遲鈍的問題,因此需要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螺旋槳直徑增加會導致變轉速的調節方式出現調節力不足、反應慢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調節力充足、響應迅速的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所述變槳距旋翼結構包括槳葉、槳轂組件、電機、電機座上殼、舵機及電機座下殼,所述槳葉分別安裝在槳轂組件的兩端,所述槳轂組件安裝在電機上,所述電機安裝在電機座上殼的上表面,所述電機座上殼與電機座下殼配合形成盒體結構且在盒體結構內部安裝舵機,其中一個所述盒體結構的側面上貫穿設有機臂碳管。
[0005]作為改進,所述槳轂組件包括槳轂,所述槳轂固定在電機的輸出端上,所述槳轂上插接有變距軸,所述變距軸上在槳轂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組與變距軸外側壁配合的第一徑向軸承和第二徑向軸承,所述變距軸上在第一徑向軸承與第二徑向軸承之間且在槳轂的兩側分別套設有槳夾,所述槳夾的內側壁分別與第一徑向軸承與第二徑向軸承的外側壁配合,所述變距軸外側壁上在第二徑向軸承遠離第一徑向軸承的一側配合推力軸承,所述推力軸承的外側壁與槳夾內側壁配合,所述變距軸的兩側端部螺紋連接有固定槳夾用螺釘,所述槳轂上靠兩側分別貫穿設有導向銷,所述導向銷的底端插接有水平搖臂,所述水平搖臂的兩側分別轉動設有斜拉桿,兩個所述斜拉桿遠離與水平搖臂連接的一端分別與槳夾轉動連接,所述水平搖臂中靠上下兩側分別設有與水平搖臂內側壁配合的搖臂軸承,所述搖臂軸承的內側壁配合有貫穿水平搖臂的豎直拉桿,所述豎直拉桿的頂端螺紋連接有卡在搖臂軸承上的限位螺母,所述豎直拉桿的底端連接有關節軸承,所述關節軸承上轉動設有舵機連桿,所述舵機連桿遠離與關節軸承連接的一側與舵機輸出端轉動連接。
[0006]作為改進,所述螺釘采用臺階螺釘。
[0007]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在于:
①
本技術提供了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可以顯著提高電動多旋翼飛行器的控制能力,保證充足的調節力,提升響應速度;
②
將變槳距機構整合于電機內部,不增加額外體積,集成度高,且可以防止變槳距機構被磕碰損傷,提高可靠性;
③
裝置整體結構緊湊,拆裝方便,易于維護。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本技術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0010]圖3是本技術槳轂組件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0011]圖4是本技術標準狀態和偏轉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0012]如圖所示:1、槳葉;2、槳轂組件;201、螺釘;202、推力軸承;203、第二徑向軸承;204、槳夾;205、第一徑向軸承;206、變距軸;207、槳轂;208、導向銷;209、斜拉桿;210、水平搖臂;211、搖臂軸承;212、豎直拉桿;213、關節軸承;214、舵機連桿;3、電機;4、電機座上殼;5、舵機;6、電機座下殼;7、機臂碳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4]結合附圖1~附圖4,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變槳距旋翼結構包括槳葉1、槳轂組件2、電機3、電機座上殼4、舵機5及電機座下殼6,槳葉1分別安裝在槳轂組件2的兩端,槳轂組件2安裝在電機3上,電機3安裝在電機座上殼4 的上表面,電機座上殼4與電機座下殼6配合形成盒體結構且在盒體結構內部安裝舵機5,其中一個盒體結構的側面上貫穿設有機臂碳管7。
[0015]槳轂組件2包括槳轂207,槳轂207固定在電機3的輸出端上,槳轂207上插接有變距軸206,變距軸206上在槳轂207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組與變距軸206 外側壁配合的第一徑向軸承205和第二徑向軸承203,變距軸206上在第一徑向軸承205與第二徑向軸承203之間且在槳轂207的兩側分別套設有槳夾204,槳夾204的內側壁分別與第一徑向軸承205與第二徑向軸承203的外側壁配合,變距軸206外側壁上在第二徑向軸承203遠離第一徑向軸承205的一側配合推力軸承202,推力軸承202的外側壁與槳夾204內側壁配合,變距軸206的兩側端部螺紋連接有固定槳夾204用臺階螺釘201,槳轂207上靠兩側分別貫穿設有導向銷208,導向銷208的底端插接有水平搖臂210,水平搖臂210的兩側分別轉動設有斜拉桿209,兩個斜拉桿209遠離與水平搖臂210連接的一端分別與槳夾204轉動連接,水平搖臂210中靠上下兩側分別設有與水平搖臂210內側壁配合的搖臂軸承211,搖臂軸承211的內側壁配合有貫穿水平搖臂210的豎直拉桿212,豎直拉桿212的頂端螺紋連接有卡在搖臂軸承211上的限位螺母,豎直拉桿212的底端連接有關節軸承213,關節軸承213上轉動設有舵機連桿214,舵機連桿214遠離與關節軸承213連接的一側與舵機5輸出端轉動連接。
[0016]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本技術技術方案通過在變距軸兩端各安裝一個槳夾,槳夾能以變距軸為中心旋轉,并通過第一徑向軸承及第二徑向軸承降低摩擦阻力,臺階螺釘固定在變距軸兩端,防止槳夾脫落,導向銷固定在水平搖臂上,并與槳轂上的孔滑動配合,以保證水平搖臂相對槳轂做上下平移運動,水平搖臂與槳夾之間由斜拉桿連接,可以將水平搖臂的上下平移運動轉換成槳夾的旋轉運動,槳轂固定在電機上,電機帶動槳轂組件以及槳葉一起旋轉,舵機與關節軸承通過舵機連桿連接,從而將舵機的上下偏轉運動轉換為豎直拉桿的上下平移運動。
[0017]以上對本技術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這種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總而言之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技術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動變槳距旋翼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變槳距旋翼結構包括槳葉(1)、槳轂組件(2)、電機(3)、電機座上殼(4)、舵機(5)及電機座下殼(6),所述槳葉(1)分別安裝在槳轂組件(2)的兩端,所述槳轂組件(2)安裝在電機(3)上,所述電機(3)安裝在電機座上殼(4)的上表面,所述電機座上殼(4)與電機座下殼(6)配合形成盒體結構且在盒體結構內部安裝舵機(5),其中一個所述盒體結構的側面上貫穿設有機臂碳管(7),所述槳轂組件(2)包括槳轂(207),所述槳轂(207)固定在電機(3)的輸出端上,所述槳轂(207)上插接有變距軸(206),所述變距軸(206)上在槳轂(207)的兩側分別設有一組與變距軸(206)外側壁配合的第一徑向軸承(205)和第二徑向軸承(203),所述變距軸(206)上在第一徑向軸承(205)與第二徑向軸承(203)之間且在槳轂(207)的兩側分別套設有槳夾(204),所述槳夾(204)的內側壁分別與第一徑向軸承(205)與第二徑向軸承(203)的外側壁配合,所述變距軸(206)外側壁上在第二徑向軸承(203)遠離第一徑向軸承(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濤,
申請(專利權)人:羅濤,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