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減震技術控制領域,且公開了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設置的上部結構組成的主體結構,且地下室的四周設置有與其間隔的支護結構,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之間設置有多組耗能減震裝置,支護結構通過耗能減震裝置與主體結構的地下室連接在一起,實現主體結構的三維減震,且對應主體結構正下方的土層表面澆筑有一層基坑底混凝土層,主體結構與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層之間設置有多組隔震裝置,通過有效設計實現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之間的協同作用,而且耗能減震裝置的形式多變,適應性強,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很好的減震效果。應用前景與很好的減震效果。應用前景與很好的減震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
[0001]本技術涉及減震技術控制領域,具體為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
技術介紹
[0002]在工程結構大規模建設背景下,在建筑物主體結構完工之后,土層中遺留了大量的基坑支護結構,傳統的基坑支護結構遺留在土層中造成材料浪費,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之間的空隙傳統做法都是用土回填,而如何利用遺留在土層中的支護結構,實現基坑支護結構二次利用,是目前工程技術人員丞待解決的問題。
[0003]而且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地震多發地帶基坑工程數量日漸增多,如何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基坑支護結構來降低主體結構的地震作用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現有的基坑支護結構充分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已建、在建工程共用圍護結構,還是將支護結構當成臨時性結構,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基坑支護結構,同時利用基坑支護結構的性能要求的設計方法還未有先例,為此我們提出了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
技術實現思路
[0004](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解決了上述的問題。
[0006](二)技術方案
[0007]為實現上述所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頂部設置的多層上部結構組成的主體結構,且地下室的四周設置有與其間隔的支護結構,地下室包括四周澆筑的地下室外墻以及連接處的地下室樓板,底層地下室底部的澆筑有地下室底板,所述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之間設置有多組耗能減震裝置,所述支護結構通過耗能減震裝置與主體結構的地下室連接在一起,所述主體結構中的頂層上部結構內部設置有兩組對稱的阻尼器,且對應主體結構正下方的土層表面澆筑有一層基坑底混凝土層,所述主體結構與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層之間設置有多組隔震裝置。
[0008]優選的,所述耗能減震裝置包括減震裝置左端板、減震裝置和減震裝置右端板,所述支護結構靠近地下室外墻的外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左端板,所述地下室外墻靠近的支護結構的外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右端板,且減震裝置左端板與減震裝置右端板左右對稱,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與減震裝置右端板通過固定連接有減震裝置,所述減震裝置位于減震裝置左端板與減震裝置右端板的中點處。
[0009]優選的,所述減震裝置為金屬阻尼器、粘滯阻尼器或者三維粘彈性阻尼器中任意一種。
[0010]優選的,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減震裝置和減震裝置右端板安裝的位置與地下室
連接處的地下室樓板在同一水平線上。
[0011]優選的,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是由支護結構澆筑成型時預留孔位制作而成的混凝土端板。
[0012]優選的,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是由支護結構澆筑成型時預留孔位制作而成的鋼端板。
[0013]優選的,所述減震裝置右端板為主體結構中地下室樓板和地下室外墻的同時預留鋼筋孔位后澆筑成型,且減震裝置右端板連接構造與減震裝置左端板一致。
[0014]優選的,所述上部結構中設置的阻尼器為傾斜狀,兩組所述阻尼器與頂層上部結構的底部中線組成等腰三角形。
[0015]優選的,所述隔震裝置包括隔震支座的上支墩、隔震支座的下支墩和隔震支座,所述基坑底混凝土層的頂部外壁對應地下室底板的正下方固定安裝有多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所述地下室底板底部外壁對應多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正上方的位置固定安裝有多組隔震支座的上支墩,且多組隔震支座的上支墩與多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上下對稱,多組所述隔震支座的上支墩與隔震支座的下支墩之間固定安裝有隔震支座。
[0016](三)有益效果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18]1、該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利用基坑支護結構的剩余價值,實現了基坑支護結構價值的二次利用,基坑支護結構作為臨時性結構,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隨即廢棄,大量支護結構將作為永久性建筑垃圾留存于地層中,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不利于城市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而現有的支護結構再利用方案主要是作為隔振溝,或是與已建、在建工程共用圍護結構的方案,支護結構的利用效率不夠高,但是本專利提出了一種利用支護結構的地下減震系統,充分利用了遺留在土中的支護結構,使支護結構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
[0019]2、該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創新性的把耗能減震裝置應用到支護結構與主體間的空隙,提出了耗能減震裝置的一種新的應用前景,并且能夠通過有效設計實現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之間的協同作用,而且耗能減震裝置的形式多變,適應性強,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與很好的減震效果。
[0020]3、該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具有經濟與社會效益,受日益緊張城市土地資源的影響,新建建筑物不可避免地鄰近既有圍護結構。當既有圍護結構影響待建基坑圍護結構施作時,通常需做清除處理,不僅提高施工成本,延長施工工期,而且既有結構的清除及重新施作圍護結構將影響周邊環境的安全。利用既有圍護結構的剩余價值,降低施工成本,縮短施工工期,減弱施工對周邊環境影響,以實現安全、經濟、綠色環保施工。
[0021]4、該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通過主體結構與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層之間設置有多組隔震裝置,隔震裝置能夠有進一步的增加建筑基地間的減震效果。
[0022]5、該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通過主體結構中的頂層上部結構內部設置有兩組對稱的阻尼器,可以有效的減少主體結構中上部結構的震蕩,增加了主體結構穩定性;通過多組隔震裝置與阻尼器的設置,使得建筑結構穩定性得到雙重保證。
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技術結構示意圖;
[0024]圖2為本技術減震裝置為粘滯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3為本技術減震裝置為三維粘彈性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4為本技術端板與減震裝置連接處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中:1、地下室樓板;2、地下室外墻;3、地下室底板;4、支護結構;5、減震裝置左端板;6、減震裝置;7、減震裝置右端板;8、隔震支座的上支墩;9、隔震支座的下支墩;10、隔震支座;11、基坑底混凝土層;12、阻尼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29]請參閱圖1
?
4,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頂部設置的多層上部結構組成的主體結構,且地下室的四周設置有與其間隔的支護結構4,地下室包括四周澆筑的地下室外墻2以及連接處的地下室樓板1,底層地下室底部的澆筑有地下室底板3,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4之間設置有多組耗能減震裝置,支護結構4通過耗能減震裝置與主體結構的地下室連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其頂部設置的多層上部結構組成的主體結構,且地下室的四周設置有與其間隔的支護結構(4),地下室包括四周澆筑的地下室外墻(2)以及連接處的地下室樓板(1),底層地下室的底部澆筑有地下室底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結構與支護結構(4)之間設置有多組耗能減震裝置,所述支護結構(4)通過耗能減震裝置與主體結構的地下室連接在一起,所述主體結構中的頂層上部結構內部設置有兩組對稱的阻尼器(12),且對應主體結構正下方的土層表面澆筑有一層基坑底混凝土層(11),主體結構與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層(11)之間設置有多組隔震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減震裝置包括減震裝置左端板(5)、減震裝置(6)和減震裝置右端板(7),所述支護結構(4)靠近地下室外墻(2)的外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左端板(5),所述地下室外墻(2)靠近的支護結構(4)的外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右端板(7),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5)與減震裝置右端板(7)通過固定連接有減震裝置(6),所述減震裝置(6)位于減震裝置左端板(5)與減震裝置右端板(7)的中點處,所述減震裝置左端板(5)、減震裝置(6)和減震裝置右端板(7)安裝的位置與地下室連接處的地下室樓板(1)在同一水平線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基底隔震雙重防線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裝置(6)為金屬阻尼器、粘滯阻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云,陳松根,林奕廣,何志明,王欣樹,曾振煒,游浩鋼,梁秋河,陳培楠,
申請(專利權)人:汕頭市建安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