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端頭井施工方法,包括:步驟一、在施工現場標記地下連續墻地表設計位置;步驟二、將地下連續墻分隔成弧形較長的先行幅和位于兩個先行幅之間的后續幅;步驟三、位于地下連續墻設計位置兩側設置槽壁加固層;步驟四、位于槽壁加固層之間設置導墻;步驟五、開挖每個先行幅至設計尺寸,吊裝預制的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步驟六、待先行幅內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開挖后續幅至設計尺寸,吊裝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步驟七、開挖地下連續墻圍護范圍內的位置,完成端頭井的挖設。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增加單幅先行幅長度,有效減少接頭數量,降低滲漏水風險,增加安全性及圍護結構的整體性的有益效果。性及圍護結構的整體性的有益效果。性及圍護結構的整體性的有益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端頭井施工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端頭井施工
更具體地說,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端頭井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0002]工程端頭井基坑深40.21m,內徑12.95m,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連續墻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最大成槽深度81.7m,墻體總長度79.7m,墻厚1.2m,分先行幅、后續幅,先行幅幅寬7.54m、后續幅幅寬2.8m。地下連續墻最大成槽深度81.7m,基坑開挖深度40.21m,屬北京地區開挖深度最大在建工程;基坑開挖穿越富水砂層且鄰近既有地鐵6號線16.4m。
[0003]地下連續墻成槽范圍內主要賦存有四層地下水,分別為潛水(一)層、承壓水(二)層、承壓水(三)層,承壓水(四)層。
[0004]潛水(一):主要含水層為細中砂
③
層、細中砂
④
層、細中砂
⑤
層,含水層厚度16.0~20.0m;
[0005]承壓水(二):主要含水層為細中砂
⑥
層,含水層厚度5.2~9.0m,含水層頂部和底部均為黏性土隔水層,有承壓性,承壓水頭15.1~22.1m。
[0006]承壓水(三):主要含水層為細中砂
⑧
層,含水層厚度3.8~12.1m,含水層頂部和底部均為黏性土隔水層,有承壓性,承壓水頭24.5~24.6m。
[0007]承壓水(四):主要含水層為細中砂
⑨
層及細中砂層,含水層厚度6.9~15.5m,含水層頂部和底部均為黏性土隔水層,有承壓性,承壓水頭31.4~33.7m。
[0008]對于成槽深度高,跨越多個含水土層,水環境復雜的施工條件,成槽施工時存在高水位富水砂層、承壓水層、承壓水水頭較高,易發生滲漏、地下水涌水、塌孔、富水砂層涌水涌砂等風險;而且當工程位于市區時,工期要求更緊,因此,如何設計成槽方法,以克服上述施工難題是緊迫待決的。
技術實現思路
[0009]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0010]為了實現根據本專利技術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端頭井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1]步驟一、根據端頭井設計位置和直徑,計算得到地下連續墻的設計位置,并在施工現場標記地下連續墻地表設計位置;
[0012]步驟二、將地下連續墻分隔成弧形較長的先行幅和位于兩個先行幅之間的后續幅,并進行標記;
[0013]步驟三、位于地下連續墻設計位置兩側設置槽壁加固層;
[0014]步驟四、位于槽壁加固層之間相對設置導墻;
[0015]步驟五、按設計深度、寬度開挖每個先行幅至設計尺寸,吊裝預制的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
[0016]步驟六、待先行幅內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按設計深度、寬度開挖后續幅至設
計尺寸,并且使兩個先行幅相對的側壁形成鑿毛層,吊裝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
[0017]步驟七、待地下連續墻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按設計深度開挖地下連續墻圍護范圍內的位置,完成端頭井的挖設。
[0018]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先行幅的開挖方法包括:
[0019]將先行幅劃分為多個開挖單元,相鄰兩個開挖單元具有重合部,交替開挖兩側的開挖單元至設計深度,直至開挖完成該先行幅內的所有開挖單元。
[0020]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先行幅的弧長為5.6~8.4m,開挖單元分為3個,相鄰兩個開挖單元的重合部的弧度為10
°
。
[0021]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先行幅的開挖采用液壓抓斗機,所述后續幅的開挖采用雙輪銑成槽機。
[0022]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先行幅和后續幅的鋼筋籠沿深度方向分節制作,分節吊入先行幅槽或后續幅槽內,位于下方的一節鋼筋籠采用臨時支撐,使下節的鋼筋籠頂部露于地面上方,待上方的一節鋼筋籠與該鋼筋籠固定連接完成后,撤除臨時支撐,吊裝整個鋼筋籠至設計位置。
[0023]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在槽壁加固層施工前,還包括袖閥管施工:將袖閥管深入安裝至平行于現有地鐵線段,注漿加固土體。
[0024]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槽壁加固層的施工方法包括:在地下連續墻設計位置兩側標記混凝土樁柱位置,每三個混凝土樁柱為一組,相鄰兩組混凝土樁柱具有重疊部,沿混凝土樁柱控制線的方向以三組混凝土樁柱為一澆注單元,先澆注兩端的混凝土樁柱組,后澆注中間的混凝土樁柱組,形成槽壁加固層。
[0025]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混凝土樁柱的直徑、長度分別為0.6~0.85m、8~15m,重疊部的寬度為0.2~0.25m。
[0026]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導墻的施工方法包括:在地下連續墻設計位置兩側標記導墻位置,導墻之間的間距略大于地下連續墻的厚度,導墻的高度、厚度分別為2~2.5m和0.2~0.3m。
[0027]本專利技術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8]第一、采用弧形地下連續墻,增加單幅長度,有效減少接頭數量,降低滲漏水風險,增加安全性及圍護結構的整體性。
[0029]第二、先行幅采用三個交角為10
°
直線段合成一幅,幅長達5.6~8.4m,達到以直代曲建設效果,采用液壓抓斗及雙輪銑組合成槽工藝,提高施工效率??傮w形成圓形圍護結構,整體受力效果好,可極大提高基坑開挖深度。
[0030]本專利技術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專利技術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0031]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所述端頭井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32]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所述先行幅的開挖設計圖;
[0033]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所述地下連續墻的縱向剖示圖;
[0034]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端頭井施工流程圖;
[0035]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混凝土樁柱施工順序圖;
[0036]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其中一種技術方案的槽段施工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0038]需要說明的是,下述實施方案中所述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所述試劑和材料,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獲得;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術語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
[0039]如圖1~6所示,各附圖標記釋義如下:端頭井1、地下連續墻2、先行幅3、后續幅4、導墻6、鋼筋籠7、開挖單元31、混凝土樁柱5。
[0040]如圖1~6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端頭井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41]步驟一、根據端頭井1設計位置和直徑,計算得到地下連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端頭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根據端頭井設計位置和直徑,計算得到地下連續墻的設計位置,并在施工現場標記地下連續墻地表設計位置;步驟二、將地下連續墻分隔成弧形較長的先行幅和位于兩個先行幅之間的后續幅,并進行標記;步驟三、位于地下連續墻設計位置兩側設置槽壁加固層;步驟四、位于槽壁加固層之間相對設置導墻;步驟五、按設計深度、寬度開挖每個先行幅至設計尺寸,吊裝預制的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步驟六、待先行幅內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按設計深度、寬度開挖后續幅至設計尺寸,并且使兩個先行幅相對的側壁形成鑿毛層,吊裝鋼筋籠至先行幅槽內,灌注混凝土;步驟七、待地下連續墻的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按設計深度開挖地下連續墻圍護范圍內的位置,完成端頭井的挖設。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頭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行幅的開挖方法包括:將先行幅劃分為多個開挖單元,相鄰兩個開挖單元具有重合部,交替開挖兩側的開挖單元至設計深度,直至開挖完成該先行幅內的所有開挖單元。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端頭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行幅的弧長為5.6~8.4m,開挖單元分為3個,相鄰兩個開挖單元的重合部的弧度為10
°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端頭井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先行幅的開挖采用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帥,馮宇,王四軍,楊歡,唐世強,呂兵,馮悅,于健,楚漢文,王維,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三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