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連接組件及建筑結構,連接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間套筒、連接套筒及插桿,連接套筒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及彈性部,至少部分彈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插桿的兩端分別固連于第一套筒和第一連接部,彈性部位于第一連接部相對靠近第一套筒的一側;中間套筒伸入并固定于第二套筒內;連接套筒能夠隨插桿一同插入中間套筒內,彈性部能夠彈性收縮進入中間套筒并能夠彈性擴張抵接于中間套筒相對遠離第一套筒的一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連接組件,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的彈性部能夠在插桿插接過程中更順暢的進入中間套筒內,有效提高插桿的插接順暢性,使多個連接組件同時對接裝配時,多個插桿的插接不易產生卡頓或者錯位現象。頓或者錯位現象。頓或者錯位現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連接組件及建筑結構
[0001]本技術涉及建筑
,特別是涉及一種連接組件及建筑結構。
技術介紹
[0002]在建筑
中,為了便于生產加工以及減少施工時間,常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拼合的方式來保證預制樁的長度。為了使兩根鋼筋混凝土預制樁之間能夠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個連接組件來連接兩根鋼筋混凝土預制樁內部的鋼筋。但是現有的連接組件,多個同時對接時,插桿受到的插接阻力較大,難以實現多個插桿快速安全的插接到位,易產生插接錯位或者卡頓的現象,使連接組件內部存在損壞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連接組件及建筑結構。
[0004]一種連接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間套筒、連接套筒及插桿,所述連接套筒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及彈性部,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彈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
[0005]所述插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套筒的第一連接部,所述彈性部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側;所述中間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內并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0006]所述連接套筒能夠隨所述插桿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間套筒內,所述彈性部能夠彈性收縮以進入所述中間套筒,并且能夠彈性擴張抵接于所述中間套筒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0007]如此設置,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的彈性部能夠在插桿插接過程中更順暢的進入中間套筒內,提高插桿的插接順暢性,使多個連接組件同時對接裝配時,多個插桿的插接不易產生卡頓或者錯位現象,避免或者降低連接組件出現損毀的可能性,更可靠有效的連接預制樁。
[0008]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部包括多個彈片,相鄰兩個所述彈片之間具有間隙,多個所述彈片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圍合而成的環形尺寸最大。
[0009]如此設置,能夠保證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變化在利于插桿順暢插入的情況下,不影響彈片端部抵接到位,保證彈片能夠彈性擴張完全,順利與中間套筒相對遠離第一套筒的一端相抵接。
[0010]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多個所述彈片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圍合而成的環形直徑與所述第一連接部靠近所述彈性部的一端的直徑比為0.78~0.84:1。
[0011]如此設置,能夠確保第一連接部的環向尺寸能夠為多個彈片的收縮及擴張提供可靠的支撐點和足夠的支撐面積,避免彈片在收縮及擴張過程中出現收縮不到位或者擴張不到位的情況,確保彈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12]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外周壁及所述第一連接部的
內周壁均為直筒狀。
[0013]如此設置,便于加工第一連接部,降低加工成本。
[0014]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部內周壁具有與所述彈性部外周壁相同的弧度變化趨勢。
[0015]如此設置,能夠使彈片內外弧度變化及厚度保持一致,便于彈片的收縮及擴張,能夠避免出現彈片受力后難以收縮而受損的情況。
[0016]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變化規律滿足曲線方程式:y=1.3
x
。
[0017]如此設置,在插桿插入中間套筒時,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有利于彈片受力后力的傳遞及分散,能夠提高彈片整體的受力能力,避免彈片出現應力集中而破損的風險,同時該軸向弧度能夠保證彈性部更易收縮進入中間套筒,降低彈性部對插桿插接時產生的阻力,使插桿更易插入中間套筒及第二套筒。
[0018]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套筒還包括圓角過渡部,所述圓角過渡部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彈性部之間,所述間隙延伸至所述圓角過渡部。
[0019]如此設置,在彈片收縮及擴張時,圓角過渡部能夠降低或者避免應力集中至彈片相對靠近第一連接部的一端,使彈片的收縮及擴張更安全、不易斷裂失效,間隙延伸至圓角過渡部能夠相對延長彈片收縮及擴張時的力臂長度,使彈片的收縮及擴張更易進行,使插桿更易插入中間套筒實現連接組件的連接作用。
[0020]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內周壁為直筒狀,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且該軸向弧度與所述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變化趨勢相同。
[0021]如此設置,第一連接部和彈性部的軸向弧度變化趨勢相同能夠使連接套筒與插桿組合插入中間套筒時更加順滑流暢,同時使得連接套筒的外觀更加美觀,且如此也便于第一連接部和彈性部一體成型,降低連接套筒的整體加工難度及加工成本。
[0022]在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及/或所述第一連接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變化規律滿足曲線方程式:y=1.215
x
。
[0023]如此設置,在插桿插入中間套筒時,有利于彈片受力后力的傳遞及分散,提高彈片整體的受力能力,同時能夠保證連接套筒整體更易進入中間套筒,大幅提高插桿的插接順暢性;此外,也能夠保證在未受力狀態下彈性部端部的外徑始終大于彈性部其他部分的外徑以及第一連接部的外徑,進而確保彈性部能夠在彈性擴張時擴張到位與中間套筒形成相互限位的狀態。
[0024]一種建筑結構,包括第一樁體、第二樁體以及如上述的連接組件,所述第一樁體的一端固設有若干個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樁體的一端對應地固設有5若干個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樁體與所述第二樁體通過所述連接組件連接。
[0025]如此設置,本技術提供的建筑結構的第一樁體和第二樁體能夠通過多個連接組件進行快速插接,整體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連接強度,能夠大幅加快工程進度,具備良好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0026]0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傳統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傳統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7]圖1為本技術一實施例中連接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2為圖1中連接組件在A
?
A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圖2中X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30]圖4為圖2中中間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0031]圖5為圖2中插桿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6為圖2中連接套筒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33]圖7為圖6中連接套筒在B
?
B處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4]圖8為圖6中連接套筒在第一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5]圖9為圖6中連接套筒在第二視角下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0為圖6中連接套筒彈性部外周壁的軸向弧度變化規律示意圖;
[0037]圖11為曲線方程式y=1.3
x
的方程曲線示意圖;
[0038]圖12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中連接組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間套筒、連接套筒及插桿,所述連接套筒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連接部及彈性部,其中,至少部分所述彈性部的外周壁具有軸向弧度;所述插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連接套筒的第一連接部,所述彈性部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側;所述中間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內并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套筒;所述連接套筒能夠隨所述插桿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間套筒內,所述彈性部能夠彈性收縮以進入所述中間套筒,并且能夠彈性擴張抵接于所述中間套筒相對遠離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部包括多個彈片,相鄰兩個所述彈片之間具有間隙,多個所述彈片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圍合而成的環形尺寸最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彈片相對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圍合而成的環形直徑與所述第一連接部靠近所述彈性部的一端的直徑比為0.78~0.84:1。4.根據權利要求2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連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外周壁及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內周壁均為直筒狀。5.根據權利要求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順良,許萬豪,顧春江,
申請(專利權)人:嘉興欣創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