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及海綿城市防水系統。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包括:外護板和防水層,所述外護板上設置有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所述上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一搭接缺口,所述下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二搭接缺口;所述防水層的外表面形成膠粘部,所述防水層設置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所述防水層覆蓋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和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上,且所述防水層還覆蓋在所述上搭接部的下表面和/或所述下搭接部的上表面上。實現提高防水性能并提高使用可靠性。高使用可靠性。高使用可靠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及海綿城市防水系統
[0001]本技術涉及建筑板材
,尤其涉及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及海綿城市防水系統。
技術介紹
[0002]城市建筑物在建設過程中,一般需要對建筑物的外表面進行防水處理。常規的防水處理方式包括涂刷防水涂料或鋪設防水卷材。采用防水涂料容易長時間使用后,出現涂料脫落而導致防水性能降低。而防水卷材相比于防水涂料雖然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但是,防水卷材在鋪設過程需要用火烘烤卷材底面融化以粘附在建筑物的表面;并且,防水卷材的整體材質較薄,使用過程中,因踩踏容易破損。鑒于此,如何設計一種防水性能好且使用可靠性高的建筑防水技術是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3]本技術提供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及海綿城市防水系統,實現提高防水性能并提高使用可靠性。
[0004]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包括:外護板和防水層,所述外護板上設置有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所述上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一搭接缺口,所述下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二搭接缺口;
[0006]所述防水層設置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所述防水層覆蓋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和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上,且所述防水層還覆蓋在所述上搭接部的下表面和/或所述下搭接部的上表面上,所述防水層的外表面形成膠粘部。
[0007]進一步的,所述防水層設置有翻邊結構,所述翻邊結構包裹住所述下搭接部,所述翻邊結構的外表面也形成有所述膠粘部;和/或,所述第一搭接缺口被所述防水層完全覆蓋。
[0008]進一步的,還包括緩沖板,所述緩沖板位于所述外護板和所述防水層之間。
[0009]進一步的,所述緩沖板覆蓋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和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上。
[0010]進一步的,所述防水層遮蓋住所述緩沖板的側部。
[0011]進一步的,所述外護板呈矩形結構,所述外護板的第一夾角的兩個側邊分別設置有所述上搭接部,所述外護板的第二夾角的兩個側邊分別設置有所述下搭接部;其中,所述第一夾角與所述第二夾角沿對角線布置。
[0012]進一步的,所述外護板呈矩形結構,所述外護板的一相互平行的側邊分別設置有所述上搭接部,所述外護板的另一相互平行的側邊分別設置有所述下搭接部。
[0013]進一步的,所述外護板中還設置有若干條并排布置的貫通通道,所述貫通通道延伸至所述上搭接部,所述外護板的上表面設置有連通所述貫通通道的透水孔。
[0014]進一步的,所述膠粘部的表面還設置有可撕下的保護膜。
[0015]進一步的,所述上搭接部的上表面與所述外護板的上表面平齊,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平齊。
[0016]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海綿城市防水系統,包括建筑物,所述建筑物上形成待保護面,還包括多塊上述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多塊所述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通過膠粘部設置在所述待保護面并拼接在一起;相鄰的兩個所述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中,其中一所述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上搭接部搭接在另一所述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下搭接部上,搭接在一起的所述上搭接部和所述下搭接部之間設置有防水層。
[0017]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如下技術效果:通過在外護板上設置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在使用時,相鄰的兩個防水板材通過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搭接拼裝在一起,而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在連接在一起后所形成的連接面將被上搭接部下表面防水層粘結,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之間的防水層即起到連接的作用又起到密封連接面的作用,進而使得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的連接面獲得良好的防水性能,外護板在使用過程中具有足夠的結構強度對下面的防水層進行保護,提高防水性能并提高使用可靠性。另外,在施工過程中,防水板材通過防水層的膠粘部直接粘結在建筑物的待保護面上,可以簡化施工過程中,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技術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技術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剖視圖之一;
[0020]圖3為圖2中A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1]圖4為圖1中外護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技術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剖視圖之二;
[0023]圖6為圖5中B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4]圖7為本技術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剖視圖之三;
[0025]圖8為圖7中C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6]圖9為本技術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組裝示意圖;
[0027]圖10為圖9中D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8]附圖標記:
[0029]外護板1、緩沖板2、防水層3、過濾層4、貫通通道11、透水孔12、上搭接部101、下搭接部102、翻邊結構31、重疊部300。
實施方式
[0030]實施例一,如圖1
?
圖10所示,本技術提供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包括:外護板1和防水層3,外護板1上設置有上搭接部101和下搭接部102,上搭接部101與外護板1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一搭接缺口(未標記),下搭接部102與外護板1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二搭接缺口(未標記);防水層3的外表面形成膠粘部(未標記),防水層3設置在外護板1的底面,防水層3覆蓋在外護板1的底面和下搭接部102的下表面上,且防水層3還覆蓋在上搭接部101的下表面和/或下搭接部102的上表面上。
[0031]具體而言,本實施例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采用多層板結構,其中最外層的外護板
11可以采用材質較硬的材料加工而成,例如:塑料板等,在此不做限制,外護板1能夠有效的提高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的整體結構強度。防水層3可以采用常規的防水卷材等材料制成,在此不做限制和贅述。
[0032]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多塊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鋪設在建筑物的待保護面上,其中,防水層3在使用時,防水層3膠粘部貼靠在待保護面上以使得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粘結在建筑物上,并利用防水層3將待保護面進行遮蓋防水處理。
[0033]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采用外護板1作為支撐部件,外護板1的下表面設置有防水層3。相鄰的兩個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通過上搭接部101和下搭接部102搭接配合裝配在一起。而搭接在一起的上搭接部101和下搭接部102之間將進一步的通過兩者之間的防水層3的膠粘部連接在一起,以確保兩個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連接所形成的連接面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并且,膠粘部也能夠實現將兩個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牢固可靠的連接在一起,而無需采用額外連接方式進行連接。
[0034]其中,對于防水層3外表面形成的膠粘部而言,為了在運輸過程中對膠粘部進行保護,防水層3的膠粘部的表面還設置有可撕下的保護膜(未圖示)。
[0035]另外,對于上搭接部101、下搭接部102而言,為了方便加工,則可以采用對外護板1進行機加工等方式,以在外護板1的邊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護板和防水層,所述外護板上設置有上搭接部和下搭接部,所述上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一搭接缺口,所述下搭接部與所述外護板的下表面之間形成第二搭接缺口;所述防水層的外表面形成膠粘部,所述防水層設置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所述防水層覆蓋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和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上,且所述防水層還覆蓋在所述上搭接部的下表面和/或所述下搭接部的上表面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層設置有翻邊結構,所述翻邊結構包裹住所述下搭接部,所述翻邊結構的外表面也形成有所述膠粘部;和/或,所述第一搭接缺口被所述防水層完全覆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緩沖板,所述緩沖板位于所述外護板和所述防水層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板覆蓋在所述外護板的底面和所述下搭接部的下表面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層遮蓋住所述緩沖板的側部。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搭接式建筑防水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護板呈矩形結構,所述外護板的第一夾角的兩個側邊分別設置有所述上搭接部,所述外護板的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濤,張柏墉,華海燕,張雷,
申請(專利權)人:青島銳鵬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