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屬于電動汽車無線供電技術領域,發射線圈位于道路中,通過道路中埋設線纜管道,線纜管道一端位于道路中另一端位于道路外,發射線圈的線圈引出線穿過線纜管道并向外引出,線纜管道中灌封有防水材料,通過這種方式使得線圈引出線的防水性能和承載能力,道路內部設置有找平層,發射線圈位于找平層上,利用將發射線圈安裝在找平層上,使發射線圈安裝更加平整,其線圈受力也更佳均衡,發射線圈包覆有承重格柵,承重格柵上設置有道路面層,利用發射線圈上包覆的承重格柵可以對發射線圈形成保護,使得其承載能力更強。使得其承載能力更強。使得其承載能力更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電動汽車無線供電
,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0002]電動汽車(BEV)是指以車載電源為動力,用電機驅動車輪行駛,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各項要求的車輛。由于對環境影響相對傳統汽車較小,其前景被廣泛看好。而電動汽車在日常使用中需要對電動汽車進行充電,目前充電方式可分為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兩種。
[0003]在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方式中,采用固定與地面的發射線圈與車載端上的接收線圈耦合進行電能傳輸,而為了方便給電動汽車進行充電,有提出如圖1所示的技術方案,將發射線圈安裝于道路中為電動汽車直接進行充電。但是這種方式發射線圈位于道路中,車輛長期對道路碾壓容易造成變形或者損壞,這樣勢必會對發射線圈造成損壞,且發射線圈位于道路中也存在被滲透的雨水侵蝕的風險,因此如何保護道路中的發射線圈至關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通過對道路的改造,加強線圈安裝區域的牢固性同時對發射線圈加強進行保護,使發射線圈具備較強的承載能力和防水能力,以解決
技術介紹
中提到的技術問題。
[0005]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包括道路中的找平層,所述找平層上設置有發射線圈,所述發射線圈包覆有承重格柵,所述承重格柵中填充有回填層,所述承重格柵上設置有道路面層;
[0006]所述道路中埋設有線纜管道,所述線纜管道一端靠近所述發射線圈,另一端位于所述道路外,所述發射線圈的線圈引出線穿過所述線纜管道并向外引出,所述線纜管道中灌封有防水材料。
[0007]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承重格柵包括第一層玻璃格柵和第二層玻璃格柵,所述回填層包括第一回填層和第二回填層,所述第一層玻璃格柵鋪設于所述發射線圈周圍,所述第一層玻璃格柵中填有所述第一回填層,所述第二層玻璃格柵鋪設于所述發射線圈上方,所述第二層玻璃格柵中填有所述第二回填層。
[0008]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回填層為黑金砂∶環氧瀝青=7∶1的質量比進行混合而成,所述第二回填層為黑金砂∶粘合劑=4.5∶1質量比進行混合而成。
[0009]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防水材料包括聚氨酯泡沫填縫劑和環氧樹脂密封膠,所述聚氨酯泡沫填縫劑灌封于所述線纜管道內部主要部分,所述環氧樹脂密封膠灌封于所述線纜管道端頭處。
[0010]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線纜管道為呈“U”字形的PVC管,所述線纜管道
兩端垂直與地面且其開口朝上。
[0011]為了實現目的,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2]S1:在施工路段將線纜管道一端位于道路中另一端延伸至道路外對線纜管道進行預先埋設;
[0013]S2:改造升級原有道路路面;
[0014]S3:在路面中埋設安裝發射線圈。
[001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步驟S1包括:
[0016]S11:測量定位、放線,確定埋管區域;
[0017]S12:埋管區域路面破除并拆除道路路緣石;
[0018]S13:放置線纜管道;
[0019]S14:對埋管區域破除的道路回填混凝土層;
[0020]S15:恢復道路路緣石。
[0021]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步驟S2包括:
[0022]S21:對原有路面進行銑刨清理;
[0023]S22:重新回填瀝青標高;
[0024]S23:涂刷瀝青油并鋪設瀝青面層;
[0025]S24:養護路面。
[002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步驟S3包括:
[0027]S31:切割發射線圈安裝的溝槽;
[0028]S32:在溝槽內涂刷瀝青油然后鋪設找平層進行找平;
[0029]S33:安裝發射線圈并恢復溝槽。
[0030]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步驟S33包括:
[0031]S331:在找平層上放置發射線圈并在發射線圈周圍鋪設第一層玻璃格柵;
[0032]S332:在線纜管道中主要部分灌封聚氨酯泡沫填縫劑;
[0033]S333:線纜管道兩端灌封環氧樹脂密封膠;
[0034]S334:填充第一層玻璃格柵;
[0035]S335:鋪設第二層玻璃格柵6并填充恢復至路面高度。
[0036]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及施工方法,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0037]利用將發射線圈安裝在找平層上,使發射線圈安裝更加平整,其線圈受力也更佳均衡,同時發射線圈上包覆的承重格柵可以對發射線圈形成保護,使得其承載能力更強,發射線圈的線圈引出線通過線纜管道引出,在線纜管道中灌封有防水材料,起到對發射線圈與線圈引出線進一步的保護作用。
附圖說明
[0038]圖1為本
技術介紹
提供的現有技術中道路無效充電架構示意圖;
[0039]圖2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射線圈鋪設安裝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0040]圖3為本實施例提供的發射線圈鋪設安裝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0041]圖中:1、發射線圈;2、線纜管道;3、線圈引出線;4、找平層;5、第一層玻璃格柵;6、第二層玻璃格柵;7、道路面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4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能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
[0043]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術語“上”、“下”、“左”、“右”、“內”、“外”、“前端”、“后端”、“頭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0044]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專利技術中的具體含義。
[0045]如圖2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以下技術方案: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包括道路中的找平層4,找平層4上設置有發射線圈1,具體的,安裝發射線圈時需要提前開設線槽,在線槽底部上進行找平,線槽底部涂刷有瀝青油,使得找平層4與線槽粘合性增強,而線槽底部找平的用料為黑金砂拌料,質量配比為8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中的找平層(4),所述找平層(4)上設置有發射線圈(1),所述發射線圈(1)包覆有承重格柵,所述承重格柵中填充有回填層,所述承重格柵上設置有道路面層(7);所述道路中埋設有線纜管道(2),所述線纜管道(2)一端靠近所述發射線圈(1),另一端位于所述道路外,所述發射線圈(1)的線圈引出線(3)穿過所述線纜管道(2)并向外引出,所述線纜管道(2)中灌封有防水材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格柵包括第一層玻璃格柵(5)和第二層玻璃格柵(6),所述回填層包括第一回填層和第二回填層,所述第一層玻璃格柵(5)鋪設于所述發射線圈(1)周圍,所述第一層玻璃格柵(5)中填有所述第一回填層,所述第二層玻璃格柵(6)鋪設于所述發射線圈(1)上方,所述第二層玻璃格柵(6)中填有所述第二回填層。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填層為黑金砂∶環氧瀝青=7∶1的質量比進行混合而成,所述第二回填層為黑金砂∶粘合劑=4.5∶1質量比進行混合而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材料包括聚氨酯泡沫填縫劑和環氧樹脂密封膠,所述聚氨酯泡沫填縫劑灌封于所述線纜管道(2)內部主要部分,所述環氧樹脂密封膠灌封于所述線纜管道(2)端頭處。5.根據權利要求1
?
4任一所述的基于道路電動汽車無線供電系統線圈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線纜管道(2)為呈“U”字形的PVC管,所述線纜管道(2)兩端垂直與地面且其開口朝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曉銳,肖靜,龔文蘭,莫宇鴻,吳寧,王智慧,唐春森,左志平,李小飛,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