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其包括下定模和上定模,下定模設置安裝槽,安裝槽內由下往上依次放置頂柱、墊板、底板和面板,安裝槽兩側對稱設置扣機,安裝槽內還設有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上定模遠離下定模一側設置推板,推板與墊板通過頂桿固定連接,底板還設有分別貫穿面板、上定模和推板的頂針。頂柱帶動底板和面板移動,通過扣機扣合連接帶動頂桿移動。當第一限位柱抵住上定模,頂桿帶動推板向上移動,完成一次頂出。頂柱持續推動底板進行移動使扣機解鎖,第二限位柱抵住上定模,通過頂針帶動產品向上移動,完成二次頂出。采用一次頂出動作完成二次頂出效果,避免頂出產品時需要單獨做兩套頂出動作,影響頂出效率。影響頂出效率。影響頂出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
[0001]本技術涉及機械制造
,特別涉及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
技術介紹
[0002]在模具澆注產品中,一般情況下,從模具中取出產品,無論是采用單一還是多組件的頂出機構,其頂出動作都是一次完成的。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狀特殊,或者在量產時存在特殊要求時,如果在一次頂出動作后成品仍然留在模穴中、或者無法實現自動脫落,就需要再增加一次頂出動作,這樣的頂出設計稱為二次頂出。
[0003]傳統的二次頂出模具,通常是設計兩套頂出板系統,每套頂出板系統分別控制一次頂出動作,從而實現模具的二次頂出。由于頂出產品時需要單獨做兩套頂出動作,嚴重影響頂出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0004]為克服目前的二次頂出模具,由于頂出產品時需要單獨做兩套頂出動作,嚴重影響頂出效率的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
[0005]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其包括下定模和上定模,所述下定模頂部固定連接所述上定模,所述下定模靠近所述上定模一側設置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由下往上依次放置頂柱、墊板、底板和面板,且所述面板與所述上定模存在間隙,所述頂柱一端貫穿所述下定模,另一端貫穿所述墊板并連接所述底板,所述安裝槽兩側對稱設置扣機,所述安裝槽內還設有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一端分別貫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并固定連接所述墊板,所述第二限位柱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面板,所述上定模遠離所述下定模一側設置推板,所述推板與所述墊板通過頂桿固定連接,所述頂桿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面板還設有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和所述推板的頂針。
[0006]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均設置有多個,且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均對稱設置,所述第一限位柱的頂端與所述上定模之間存在間隙,且所述第一限位柱的頂端水平高于所述第二限位柱的頂端。
[0007]進一步地,所述安裝槽內還設有多個導向柱,所述導向柱分別貫穿所述面板、所述底板和所述墊板,且所述導向柱一端固定連接所述下定模,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上定模。
[0008]進一步地,所述扣機為大同扣機,所述扣機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底板,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墊板。
[0009]進一步地,所述下定模還設有多個壓縮彈簧,所述壓縮彈簧一端固定連接所述上定模,另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面板。
[0010]進一步地,所述上定模靠近所述推板一側還設有模槽,所述推板置于所述模槽內,且所述推板通過所述頂桿可以相對所述模槽垂直移動。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具有以下優點:
[0012]1、該機構安裝在注塑機上,需要頂出產品時,注塑機通過推動頂柱,帶動底板和面
板進行同步移動,由于底板和墊板通過扣機扣合連接,使墊板帶動頂桿同步進行移動。當第一限位柱抵住上定模,頂桿帶動推板向上移動,完成一次頂出。頂柱持續推動底板進行移動使扣機解鎖,墊板脫離底板,第二限位柱抵住上定模,通過頂針帶動產品向上移動,完成二次頂出。采用一次頂出動作完成二次頂出效果,避免頂出產品時需要單獨做兩套頂出動作,影響頂出效率。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的整體爆炸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技術提供的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15]附圖標記說明:1、下定模;2、上定模;3、頂柱;4、墊板;5、底板;6、面板;7、推板;8、扣機;9、壓縮彈簧;
[0016]11、安裝槽;21、模槽;41、第一限位柱;42、頂桿;51、導向柱;61、第二限位柱;62、頂針。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實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
[0018]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0019]請參閱圖1至圖2,本技術提供了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其包括下定模1和上定模2,所述下定模1頂部固定連接所述上定模2,所述下定模1靠近所述上定模2一側設置安裝槽11,所述安裝槽11內由下往上依次放置頂柱3、墊板4、底板5和面板6,且所述面板6與所述上定模2存在間隙,所述頂柱3一端貫穿所述下定模1,另一端貫穿所述墊板4并連接所述底板5,所述安裝槽11兩側對稱設置扣機8,所述安裝槽11內還設有第一限位柱41和第二限位柱61,所述第一限位柱41一端分別貫穿所述面板6和所述底板5,并固定連接所述墊板4,所述第二限位柱61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面板6,所述上定模2遠離所述下定模1一側設置推板7,所述推板7與所述墊板4通過頂桿42固定連接,所述頂桿42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2、所述面板6和所述底板5,所述面板6還設有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2和所述推板7的頂針62。
[0020]可以理解,頂柱3置于下定模1中部位置,安裝槽11內還設有墊板4、底板5和面板6,頂柱3一端連接底板5,且墊板4和底板5通過扣機8連接。墊板4與第一限位柱41固定連接,通過頂柱3向上移動,帶動墊板4、底板5和面板6同步移動,使第一限位柱41抵住上定模2,固定連接墊板4的頂桿42同步向上移動,并推動推板7同步移動,使推板7脫離上定模2完成一次頂出。頂柱3持續向上移動,此時扣機8解鎖使墊板4脫離底板5,底板5和面板6隨著頂柱3持續移動至第二限位柱61抵住上定模2,固定連接底板5的頂針62同步向上移動,并推動產品同步移動進行二次頂出。
[0021]可以理解,通過第一限位柱41的一端固定連接墊板4的設置,使第一限位柱41在移
動至抵住上定模2完成一次頂出,第二限位柱61的一端固定連接底板5的設置,使第二限位柱61在移動至抵住上定模2完成二次頂出。采用一次頂出動作完成二次頂出效果,避免頂出產品時需要單獨做兩套頂出動作,影響頂出效率。
[0022]優選地,所述第一限位柱41和所述第二限位柱61均設置有多個,且第一限位柱41和第二限位柱61均對稱設置,所述第一限位柱41的頂端與所述上定模2之間存在間隙,且所述第一限位柱41的頂端水平高于所述第二限位柱61的頂端。
[0023]可以理解,多個第一限位柱41對稱設置,多個第二限位柱61對稱設置,且第一限位柱41與上定模2之間的間隙小于第二限位柱61與上定模2之間的間隙。設置第一限位柱41與上定模2之間的間隙作為一次頂出的行程距離,設置第二限位柱61與上定模2之間的間隙作為二次頂出的行程距離,可以根據產品的二次頂出參數,設置第一限位柱41和第二限位柱61距離上定模2之間的間隙。
[0024]優選地,所述安裝槽11內還設有多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定模和上定模,所述下定模頂部固定連接所述上定模,所述下定模靠近所述上定模一側設置安裝槽,所述安裝槽內由下往上依次放置頂柱、墊板、底板和面板,且所述面板與所述上定模存在間隙,所述頂柱一端貫穿所述下定模,另一端貫穿所述墊板并連接所述底板,所述安裝槽兩側對稱設置扣機,所述安裝槽內還設有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柱一端分別貫穿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并固定連接所述墊板,所述第二限位柱一端固定連接所述面板,所述上定模遠離所述下定模一側設置推板,所述推板與所述墊板通過頂桿固定連接,所述頂桿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所述面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面板還設有分別貫穿所述上定模和所述推板的頂針。2.如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二次頂出的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柱和所述第二限位柱均設置有多個,且第一限位柱和第二限位柱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光祥,黃光明,董華港,袁杰,黃家煥,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廣正模具塑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