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及其封裝方法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半導體器件
,特別涉及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及其封裝方法
。
技術介紹
[0002]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半導體器件被普遍應用于各種電子產品中,人們對于這些電子器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其中半導體器件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也受到了很大的重視
。
[0003]目前功率型半導體器件大部分采用全包封或者半包封結構,半導體器件內部連接采用引線或者橋式連接方式,這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存在以下問題:
1.
采用引線或者橋式連接,加工難度大,生產效率低;
2.
無論是全包封還是半包封,半導體器件的芯片均包封在塑封體內部,半導體器件工作時芯片產生的熱量傳達方式主要是從上往下進行散熱,散熱通道單一,熱量無法高效導出,以降低芯片溫度;
3.
橋式連接所采用的引腳表面一般為平面,封裝體與引腳表面的粘合力差,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引腳與封裝體之間出現分層問題
。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
技術實現思路
[0004]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及其封裝方法,以解決現有的半導體器件加工難度大問題
、
散熱效率低問題以及引腳與封裝體連接容易分層的問題
。
[0005]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包括封裝體和設置在所述封裝體內的芯片,所述半導體封裝器件還包括:第一引線框架,所述第一引線框架下端與所述芯片電接觸,所 ...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
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包括封裝體(
10
)和設置在所述封裝體(
10
)內的芯片(
20
),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導體封裝器件還包括:第一引線框架(
30
),所述第一引線框架(
30
)下端與所述芯片(
20
)電接觸,所述第一引線框架(
30
)的上表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上表面;第二引線框架(
40
),所述第二引線框架(
40
)上端具有第一凸起(
41
)以及環繞所述第一凸起(
41
)的第一凹槽(
42
),所述第一凸起(
41
)上端與所述芯片(
20
)電接觸,所述第二引線框架(
40
)的下表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下表面;第三引線框架(
50
),所述第三引線框架(
50
)上端具有第二凸起(
51
)以及環繞所述第二凸起(
51
)的第二凹槽(
52
),所述第二凸起(
51
)上端與所述芯片(
20
)電接觸,所述第三引線框架(
50
)的下表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引線框架(
30
)前后左右四個側面均連接有第一連筋(
31
),所述第一連筋(
31
)的外側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外側面;所述第二引線框架(
40
)前后左右四個側面均連接有第二連筋(
43
),所述第二連筋(
43
)的外側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外側面;所述第三引線框架(
50
)前側面與左側面均連接有第三連筋(
53
),所述第三連筋(
53
)的外側面延伸出所述封裝體(
10
)的外側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
20
)包括柵極
、
源極
、
漏極,所述漏極位于所述芯片(
20
)上端,所述源極
、
柵極位于所述芯片(
20
)下端,所述第一引線框架(
30
)下端通過第一焊料層(
21
)與所述漏極連接,所述第一凸起(
41
)通過第二焊料層(
22
)與所述源極連接,所述第二凸起(
51
)通過第三焊料層(
23
)與所述柵極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其特征在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連筋(
31
)與所述第二連筋(
43
)沿排布方向錯位設置,所述第一連筋(
31
)與所述第三連筋(
53
)沿排布方向錯位設置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半導體封裝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線框架(
30
)的上端具有第一散熱部(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雒繼軍,林品旺,劉耀文,梁曉峰,張亮亮,李健榮,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藍箭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