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車體下部構造。所述車體下部構造設置在車輛中。車體下部構造包括:地板面板;側梁,設置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地板面板的外側,且沿著輛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側架,連接到側梁的后側與側梁的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內側,且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其中,側梁的內壁具有:傾斜面,朝向車輛的后方與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外側而傾斜。后側架的前端緣接合到傾斜面。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車體下部構造中,通過使后側架的前端緣以與側梁的傾斜面對向的方式而接合,能夠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車體下部構造(vehicle?body?lower?structure)。
技術介紹
1、近年來,考慮到交通參與者中的老年人、殘疾人和兒童等弱勢群體,而努力提供可持續交通系統。為了實現這一點,正在著力研發關于提升車體剛性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2、專利文獻1中,通過將側梁的內框(side?sill?inner)和側梁的內框架(side?sillinner?frame),以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對向的方式而連接到后側架(rear?side?frame),而獲得側梁和后側架之間的接合強度。
3、[現有技術]:
4、[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7-323866號
技術實現思路
1、[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
2、但是,專利文獻1中,當側梁是由側梁的內框和側梁的內框架所構成時,整體的結構較為復雜,且零件的數量和重量增加。另外,由于側梁和后側架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連接,因此,相對于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輸入,側梁和后側架的接合部會位于剪切方向上,而存在發生斷裂或剝落的可能性。
3、本專利技術是鑒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種車體下部構造,以簡單的結構確保側梁和后側架之間的接合強度和剛性。通過在側梁的后側設置傾斜面,并將后側架與所述傾斜面接合,從而,能夠在不妨礙車輛的內部空間的情況下擴大后側架的前端緣,將來自于車輛的前后方向的載荷經由傾斜面而傳遞到側梁;因此,無需加強后側架與側梁的接合部,就能夠確保剛性。
4、[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5、為了達成所述目的,依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所述,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車體下部構造。所述車體下部構造設置在車輛中。所述車體下部構造包括:地板面板;側梁,設置在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所述地板面板的外側,且沿著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后側架,連接到所述側梁的后側與所述側梁的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內側,且沿著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側梁的內壁具有:傾斜面,朝向所述車輛的后方與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外側而傾斜。所述后側架的前端緣接合到所述傾斜面。
6、如此,通過使后側架的前端緣以與側梁的傾斜面對向的方式而接合,能夠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
7、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后側架具有由下構件和上構件構成的封閉截面。所述封閉截面的前端設置有開口部。所述開口部與所述傾斜面相接合。
8、如此,通過將后側架的封閉截面與側梁的傾斜面進行接合,能夠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
9、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后側架的前端緣的長度,比與所述后側架的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還長。
10、如此,通過使與側梁的傾斜面接合的后側架的前端緣變長,能夠確保周圍的空間,且確保接合強度。
11、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車體下部構造還包括:端板,設置在所述側梁的后端。所述端板接合到所述側梁的后凸緣和所述下構件的側壁。
12、如此,通過將設置在側梁的后端的端板,接合到側梁的后凸緣和后側架的側壁,當載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輸入時,可以提高后側架和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具體而言,后側架、端板與側梁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接合,使得彼此之間不會分離,因此,載荷能夠從后側架傳遞到端板,使端板推壓側梁的后表面而傳遞載荷。另外,端板接合到側壁,而能夠提供足夠的剛性,以抵抗來自于車輛的寬度方向的載荷。
13、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后側架的前端緣包括:第一接合凸緣,接合到所述傾斜面;以及第二接合凸緣,夾在所述端板與所述后凸緣之間而接合。
14、如此,通過將后側架的前端緣(第一接合凸緣)與側梁的傾斜面進行接合,并且,將第二接合凸緣夾在端板與側梁的后凸緣之間,而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進行接合;因此,當載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輸入時,可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具體而言,側梁的傾斜面和后凸緣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彼此接合,而不會分離;因此,來自于后側架的載荷,能夠經由側梁的傾斜面和后凸緣而有效地傳遞。
15、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后側架連接到所述側梁的上側。所述端板具有外面接合部,連接到比所述后側架還下方的所述側梁。所述外面接合部分別連接到所述側梁的所述內壁的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面與所述側梁的下壁的下側面。
16、如此,端板的下側與側梁的外表面(即,下壁的下側面和內壁的外側面)接合,使得輸入到端板的載荷可以有效地傳遞到側梁或后側架,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
17、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地板面板包括:地板橫梁,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沿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與所述后側架間隔開。所述側梁包括:延伸構件,在所述內壁的所述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外側,沿著所述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側架和所述地板橫梁分別連接到所述延伸構件。
18、如此,通過確保后側架和側梁的剛性來抵抗車輛的前后方向的載荷,地板橫梁可以遠離后側架而設置,從而允許后側架用于其他種類的車輛(不需要對于后側架進行專門的設計)。另外,由于能夠經由側梁的延伸部件,進行后側架與地板橫梁之間的載荷的傳遞,因此,能夠確保更高的剛性。
19、[專利技術的效果]
20、本專利技術的車體下部構造至少具有以下的技術效果:
21、通過使后側架的前端緣以與側梁的傾斜面對向的方式而接合,能夠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
22、通過將后側架的封閉截面與側梁的傾斜面進行接合,能夠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確保足夠的連接強度。
23、通過使與側梁的傾斜面接合的后側架的前端緣變長,能夠確保周圍的空間,且確保接合強度。
24、通過將設置在側梁的后端的端板,接合到側梁的后凸緣和后側架的側壁,當載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輸入時,可以提高后側架和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具體而言,后側架、端板與側梁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接合,使得彼此之間不會分離,因此,載荷能夠從后側架傳遞到端板,使端板推壓側梁的后表面而傳遞載荷。另外,端板接合到側壁,而能夠提供足夠的剛性,以抵抗來自于車輛的寬度方向的載荷。
25、通過將后側架的前端緣(第一接合凸緣)與側梁的傾斜面進行接合,并且,將第二接合凸緣夾在端板與側梁的后凸緣之間,而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進行接合;因此,當載荷沿車輛的前后方向輸入時,可提高后側架與側梁之間的載荷傳遞效率,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具體而言,側梁的傾斜面和后凸緣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彼此接合,而不會分離;因此,來自于后側架的載荷,能夠經由側梁的傾斜面和后凸緣而有效地傳遞。
26、端板的下側與側梁的外表面(即,下壁的下側面和內壁的外側面)接合,使得輸入到端板的載荷可以有效地傳遞到側梁或后側架,而能夠提高接合強度。
27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下部構造設置在車輛中,所述車體下部構造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車體下部構造設置在車輛中,所述車體下部構造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體下部構造,其特征在于,
4.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三上希,千野峻吾,照井大希,
申請(專利權)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