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光學成像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
技術介紹
1、針對于兒童群體常見的假性近視,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人為干預,以減緩或矯正近視的發展,其中,基于近眼顯示光學系統的干預方式快速發展。
2、離焦成像將形成多個不同焦面深度的像,通過調整光路的參數以改變像的位置,利用離焦成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近視的產生和發展,其原理為:在形成的具有多個不同焦面深度的像面中,通過調節使得至少有一個像面能夠落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此時觀看者能夠在光學系統的出瞳位置清晰看到該像面;再通過調整將其他像面移動至觀看者視網膜前,從而促使觀看者產生想要看清其他像面的想法,即產生拉動視網膜向前移動的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眼軸的伸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近視程度。
3、此外在觀看過程中,保持全封閉的眼部環境,使得觀看者無法感知到外界環境將會給觀看者帶來未知的不穩定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觀看者的觀看時間,將影響最終的觀看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正是基于現有技術的上述需求而提出的,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以形成多個焦面方便干預近視。
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包括:
3、提供了一種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包括:光源組件,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為光學系統提供光線;透光組件,包括第一透光件和與第一透光件相連的第二透光件,所述第一透光件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與所述第一光源相對設置;第二表面,與所
4、上述通過對第一透光件和第二透光件有效光學表面的設置,使得第一光源經過第一透光件形成具有第一焦面深度的第一像,第二光源經過第二透光件和第一透光件形成具有不同于第一焦面深度的第二焦面深度的第二像,進而離焦成像,以方便通過對光學參數的調節,在眼睛中形成離焦刺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眼軸伸長,起到防控近視的作用。
5、優選地,所述透光組件還包括與第一透光件相連的第三透光件,所述第三透光件包括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對平行設置;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連;外界環境中的光線由所述第七表面入射,由所述第三表面出射,并達到出瞳位置。
6、通過上述設置使得觀看者能夠看到第一像和第二像的同時,能夠得知外界環境,避免未知外界環境的不穩定性影響觀看效果,從而為觀看者帶來更好的觀看體驗。
7、優選地,所述第二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六表面之間。
8、通過上述設置以能夠使得第一光源發出的光線在分光膜上進行反射,反射光線作為有效光線入射至第三表面,從而完成第一像的成像;還能夠使得第二光源發出的光線在分光膜上透射,透射光線作為有效光線入射至第三表面,從而完成第二像的成像。
9、優選地,所述第四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四表面和第八表面之間。
10、通過上述設置以能夠使得經由第三表面發送至第四表面的分光膜上的光線進行反射,反射光線將作為有效光線形成第一像和第二像;同時,還能夠使得外界環境中真實場景中的光線穿過并經過第三表面后射出在眼睛中成像。
11、優選地,以光學系統出瞳中心點作為原點,以垂直于出瞳并朝向透鏡組件的方向為z軸,以豎直向上的方向為y軸,以垂直于yoz平面水平朝前的方向為x軸;所述第一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1mm~24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6mm~20mm,所述第一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35°~-30°;所述第二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7mm~20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3mm~28mm,所述第二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13°~16°;所述第三表面沿y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0mm~4mm,沿z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5mm~20mm,所述第三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1°~6°;所述第四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mm~1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2mm~25mm,所述第四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22°~27°。
12、通過上述設置以保證成像效果的同時使得體積更緊湊。
13、優選地,所述第一光源的發光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2mm~23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5mm~17mm,所述第一光源的發光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31°~-28°。
14、通過上述設置以保證成像效果的同時使得體積更緊湊。
15、優選地,所述第五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3mm~26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8mm~32mm,所述第六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5°~65°;所述第六表面與所述第二表面具有相同的偏心和傾斜角。
16、通過上述設置以保證成像效果的同時使得體積更緊湊。
17、優選地,所述第二光源的發光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6mm~29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9mm~34mm,所述第二光源的發光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3°~62°。
18、通過上述設置以保證成像效果的同時使得體積更緊湊。
19、優選地,所述第一透光件采用低色散材料,低色散材料的阿貝數大于55。
20、通過上述設置控制光學系統的色差。
21、優選地,所述第二透光件與第一透光件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二者膠合連接。
22、通過上述設置控制光學系統色差的同時保證光焦度均勻。
23、優選地,所述第一透光件采用低色散材料,低色散材料的阿貝數大于55;所述第三透光件與所述第一透光件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二者膠合。
24、通過上述設置保證透視方向的光焦度均勻。
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對第一透光件、第二透光件和第三透光件的光學面進行設置,從而使得不同光源的光線在透光組件中形成具有不同焦面深度的像,在此基礎上,根據觀看者眼睛的實際情況調節光學參數,從而使得通過光學系統形成的像中的至少一個像面能夠落在觀看者的視網膜上,其他像面能夠落在觀看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組件還包括與第一透光件相連的第三透光件,所述第三透光件包括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對平行設置;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六表面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四表面和第八表面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以光學系統出瞳中心點作為原點,以垂直于出瞳平面并朝向透鏡組件的方向為Z軸,以豎直向上的方向為Y軸,以垂直于YOZ平面水平朝前的方向為X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的發光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2mm~23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5mm~17mm,所述第一光源的發光表面所在平面與X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3mm~26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8mm~32mm,所述第六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5°~65°;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源的發光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6mm~29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9mm~34mm,所述第二光源的發光表面所在平面與XOY平面之間的夾角范圍為53°~62°。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采用低色散材料,低色散材料的阿貝數大于55。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件與第一透光件采用相同的材料,且二者膠合連接。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件采用低色散材料,低色散材料的阿貝數大于55;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組件還包括與第一透光件相連的第三透光件,所述第三透光件包括第七表面和第八表面,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對平行設置;所述第八表面與所述第四表面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二表面和第六表面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上鍍設分光膜,所述分光膜夾持在所述第四表面和第八表面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以光學系統出瞳中心點作為原點,以垂直于出瞳平面并朝向透鏡組件的方向為z軸,以豎直向上的方向為y軸,以垂直于yoz平面水平朝前的方向為x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雙焦面近眼顯示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的發光表面沿y方向的偏心范圍為22mm~23mm,沿z軸方向的偏心范圍為15mm~17mm,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海龍,沈文睿,姚俊,劉玥,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睿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