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申請涉及車輛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種前端冷卻模塊以及車輛。
技術介紹
1、車輛散熱器一般是通過冷卻液例如水在散熱器芯內流動,吸收車輛產生的熱量,再向空氣中散熱而變冷,實現散熱降溫功能。冷卻液在長時間使用后可能出現腐蝕散熱部件、產生沉淀堵塞散熱管道、影響散熱性能等問題,此時需要打開散熱器放水閥,排出冷卻液,以便于對散熱器進行維護。
2、在混動汽車中,一般都會有低溫散熱器、高溫散熱器等部件來對不同散熱需求的介質來進行散熱;多個散熱器單件體積大,為了保障散熱效率,會占用整車的有限空間。
3、有鑒于此,特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前端冷卻模塊以及車輛,以解決現有冷卻模塊占用空間大的技術問題。
2、本技術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前端冷卻模塊,包括:第一散熱組件、第二散熱組件以及集管;所述第一散熱組件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面向貼合設置,所述集管貼合在所述第一散熱組件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的端面上;所述集管內設置有隔板,以將所述集管內部分隔為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與所述第一散熱組件連通,所述第二腔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連通,以通過所述集管將散熱介質導入所述第一散熱組件或第二散熱組件內。
3、在該方案中,通過將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面向貼合設置能夠節約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占用空間,集管用于導入散熱介質,通過將集管貼合在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端面上,并在集管內部設置隔板,能夠分隔分別流入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散熱介質,避免
4、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集管包括第一集管與第二集管,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與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設置于所述第一集管內,以將所述第一集管內部分隔為第一進液腔和第二出液腔,所述第一進液腔與所述第一散熱組件連通,所述第二出液腔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連通;所述第二隔板設置于所述第二集管內,以將所述第二集管內部分隔為第一出液腔和第二進液腔,所述第一出液腔與所述第一散熱組件連通,所述第二進液腔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連通。
5、在該方案中,通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以及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的設置,將第一集管與第二集管的內部分隔為不同的腔,即第一進液腔、第二出液腔、第一出液腔和第二進液腔,實現了對流體流動的精細控制。這樣可以更有效地調節流體在散熱組件之間的流動路徑。分隔的設計可以確保流體在散熱組件之間均勻流動,避免熱量局部堆積,提高散熱效率。同時,通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的設置,可以分別控制流入和流出的流體,使散熱介質在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內進行有效的熱量傳遞。集管內部的隔板設計使得整個前端冷卻模塊結構更加穩定,避免了流體混合或交叉造成的散熱效果下降的情況,保證了散熱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6、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散熱組件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散熱組件包括扁管與多個翅片,所述扁管曲折設置并貫穿所述翅片設置,所述扁管連通所述第一進液腔與第一出液腔,多個翅片平行設置。
7、在該方案中,由于第一散熱組件和第二散熱組件結構相同,它們在散熱性能上表現一致,保證了整個前端冷卻模塊在不同部位的散熱效果均勻。通過扁管與多個平行設置的翅片,流體在兩個散熱組件中的傳熱特性得到統一,使得冷卻流體在整個散熱系統中的流動性能更加穩定,提高了熱量傳遞的均勻性。由于結構相同,可以采用統一的制造工藝和工藝參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8、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一介質進口與第一介質出口,所述第一介質進口設置在所述第一集管上并與所述第一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介質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二集管上并于所述第一出液腔連通。
9、在該方案中,通過第一介質進口和第一介質出口的設置,可以控制第一介質(例如冷卻液)的流入和流出,從而實現流體在前端冷卻模塊內的循環流動。這有助于維持散熱系統內部的流體循環,保持散熱效率。
10、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二介質進口與第二介質出口,所述第二介質進口設置在所述第二集管上并與所述第二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二介質出口設置于所述第二集管上并于所述第二出液腔連通。
11、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質進口設置在所述第一集管的上端,所述第二介質出口設置在第一集管的下端;所述第二介質的進口設置在第二集管的上端,所述第一介質出口設置在所述第二集管的下端。
12、在該方案中,通過將第一介質進口、第一介質出口、第二介質進口以及第二介質出口錯開設置,避免二者之間散熱產生干擾,第一介質進口與第二介質進口相對第一介質出口與第二介質出口位于上方,避免兩個不同散熱組件的散熱受到影響。
13、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第一介質進口與所述第一介質出口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間距小于所述第二介質進口與所述第二介質出口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間距,所述第一散熱組件的散熱溫度高于所述第二散熱組件的散熱溫度。
14、在該方案中,由于第一介質進口與出口之間的間距較小,相對于第二介質進口與出口,這可能導致第一介質在第一散熱組件內的流動路徑更為集中,有助于在該區域內提供更多的冷卻效果。第一散熱組件的散熱溫度高于第二散熱組件,表明第一介質在經過第一散熱組件后已經吸收了更多的熱量,因此在流經第二散熱組件時可能具有較高的冷卻效果,有助于平衡兩個散熱組件的溫度差異。
15、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多個安裝支架,所述第一集管與所述第二集管上至少設置有一個安裝支架。
16、在該方案中,通過多個安裝支架可以將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安裝在車輛中的合適位置,從而提高前端冷卻組件的穩定性。
17、在本技術的進一步方案中,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護風罩與風扇,所述風扇設置于所述護風罩內,所述安裝支架連接在所述護風罩上。
18、在該方案中,通過設置風扇能夠加強前端冷卻模塊附近的空氣流動,進而提高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冷卻效率,護風罩能夠避免外界空腔流動對風扇所產生氣流的影響。
19、本技術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本技術第一方面提供的前端冷卻模塊。
20、綜上所述,本申請提供的前端冷卻模塊以及車輛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1、通過將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面向貼合設置能夠節約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占用空間,集管用于導入散熱介質,通過將集管貼合在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端面上,并在集管內部設置隔板,能夠分隔分別流入第一散熱組件與第二散熱組件的散熱介質,避免二者混合,隔板將其分隔為兩個腔,使得整個冷卻模塊結構緊湊,占據空間較小,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高效的散熱。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熱組件(100)、第二散熱組件(200)以及集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包括第一集管(300)與第二集管(400),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710)與第二隔板(7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組件(100)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200)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散熱組件(100)包括扁管與多個翅片,所述扁管曲折設置并貫穿所述翅片設置,所述扁管連通所述第一進液腔與第一出液腔,多個翅片平行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一介質進口(520)與第一介質出口(540),所述第一介質進口(520)設置在所述第一集管(300)上并與所述第一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介質出口(540)設置于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于所述第一出液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二介質進口(510)與第二介質出口(530),所述第二介質進口(510)設置在所述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質進口(520)設置在所述第一集管(300)的上端,所述第二介質出口(530)設置在第一集管(300)的下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質進口(520)與所述第一介質出口(540)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間距小于所述第二介質進口(510)與所述第二介質出口(530)在所述集管延伸方向的間距,所述第一散熱組件(100)的散熱溫度高于所述第二散熱組件(200)的散熱溫度。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多個安裝支架(600),所述第一集管(300)與所述第二集管(400)上至少設置有一個安裝支架(600)。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護風罩(800)與風扇(900),所述風扇(900)設置于所述護風罩(800)內,所述安裝支架(600)連接在所述護風罩(800)上。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散熱組件(100)、第二散熱組件(200)以及集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管包括第一集管(300)與第二集管(400),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710)與第二隔板(7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組件(100)與所述第二散熱組件(200)結構相同,所述第一散熱組件(100)包括扁管與多個翅片,所述扁管曲折設置并貫穿所述翅片設置,所述扁管連通所述第一進液腔與第一出液腔,多個翅片平行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一介質進口(520)與第一介質出口(540),所述第一介質進口(520)設置在所述第一集管(300)上并與所述第一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一介質出口(540)設置于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于所述第一出液腔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冷卻模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冷卻模塊還包括第二介質進口(510)與第二介質出口(530),所述第二介質進口(510)設置在所述第二集管(400)上并與所述第二進液腔連通,所述第二介質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少杰,陳沙沙,李小明,戴曉旭,李玉堯,
申請(專利權)人:阿爾特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