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壓力前池,具體涉及一種加壓泵站壓力前池。
技術介紹
1、壓力前池是指連接無壓引水道與壓力管道,為水輪機調節水量和水位、平穩水流的水池,它設于水電站無壓引水道與壓力管道聯接處,并設有排除雜物、泄放棄水等設施,它由池體、壓力墻、壓力管道進水口、泄水道、排污、排砂、排冰道等組成口各建筑物視需要而設置,某些建筑物可結合使用,如排污、排冰及排沙道可共用一個陡槽。
2、壓力前池的池身要能容納一定的水體積,多利用有利地形,擴寬、加深形成,但一些地區實在受場地布置尺寸限制,工程加壓泵站壓力前池的擴散角度可達到78.8°,大大超過前池正常擴散角,壓力前池內主流集中于沿前池中心線的中部區域、兩側因脫壁形成大范圍的回流區,水流以不同的轉向角度流向各臺水泵的喇叭管,離壓力前池中心線愈遠的水泵,水流偏轉角度愈大。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加壓泵站壓力前池;該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圓滿解決了壓力前池因擴散角過大而導致大范圍回流區的問題,各工況喇叭管出口的流速分布均勻度和水流角度的平均值均不低于98%和87°,為保證水泵機組的正常運行提供了必要條件。
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加壓泵站壓力前池,與聯通涵洞的出口端連通,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包括底板、頂板、側壁以及梁;所述池體的側壁采用4次曲線型邊界;所述池體內設置有若干根立柱,所述立柱根據池體的形狀結構排列有九排;所述池體的出口端連通有喇叭管,最后一排立柱位于相鄰喇叭管的軸線中間。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加壓泵站壓力前池,與聯通涵洞的出口端連通,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包括底板、頂板、側壁以及梁;所述池體的側壁采用4次曲線型邊界;所述池體內設置有若干根立柱,所述立柱根據池體的形狀結構排列有九排;所述池體的出口端連通有喇叭管,最后一排立柱位于相鄰喇叭管的軸線中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排立柱設置有兩根,第二排立柱設置有兩根,第三排到第六排依次遞增一根立柱,第七排立柱設置有八根,第八排立柱設置有六根,第九排立柱設置有七根;第一排到第七排之間相鄰排距相等,第七排到第九排之間排距遞減。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每排中的立柱均勻布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管連通有水泵進水管。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與梁的位置一一對應。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體的進口端和出口端分別設置有進人孔。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加壓泵站壓力前池,與聯通涵洞的出口端連通,其特征在于,包括池體,所述池體包括底板、頂板、側壁以及梁;所述池體的側壁采用4次曲線型邊界;所述池體內設置有若干根立柱,所述立柱根據池體的形狀結構排列有九排;所述池體的出口端連通有喇叭管,最后一排立柱位于相鄰喇叭管的軸線中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壓泵站壓力前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排立柱設置有兩根,第二排立柱設置有兩根,第三排到第六排依次遞增一根立柱,第七排立柱設置有八根,第八排立柱設置有六根,第九排立柱設置有七根;第一排到第七排之間相鄰排距相等,第七排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四靜,徐瑞蘭,張哲,王立彬,丁超元,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