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車輛,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轉向系統和車輛。
技術介紹
1、車輛的轉向系統為液壓助力轉向,轉向系統的低壓管路通常采用鋼管和橡膠管對接,油液在低壓管路內流動。當低壓管路中一旦出現漏油,轉向系統將失去助力,會對行駛中的車輛的操縱產生極大的安全隱患。相關技術中,低壓管路的密封性較差,易出現漏油的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提高了管路的密封性,避免了滲液或漏液。
2、本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采用上述管路的轉向系統。
3、本技術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采用上述轉向系統的車輛。
4、根據本技術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的至少一部分配合在所述第一管道內;緊固件,所述緊固件圍設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周面上,且所述緊固件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相對;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在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之間,所述密封件與所述緊固件沿所述第二管道的徑向相對。
5、根據本技術的管路,密封件填充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間,以及密封件變形漲緊貼合的效果優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間的貼合效果,從而有效地避免了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在受老化、加工精度和粗糙度的影響下平面貼合不嚴,避免了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間滲液或漏液,提高了管路的密封性。當管路用于轉向系統時,提高了轉向系
6、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容納槽,所述密封件配合在所述容納槽內。
7、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密封件的外周面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和所述容納槽的側壁貼合。
8、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密封件過盈配合在所述第一管道內壁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之間。
9、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密封件與所述緊固件的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的中心位置相對。
10、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與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間隔排布,且所述密封部與所述緊固件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間隔開。
11、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密封部由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凸出形成。
12、根據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密封件為橡膠件;和/或,所述第一管道為橡膠管;和/或,所述第二管道為鋼管。
13、根據本技術第二方面實施例的轉向系統,包括根據本技術上述第一方面實施例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
14、根據本技術第三方面實施例的車輛,包括根據本技術上述第二方面實施例的轉向系統。
15、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容納槽,所述密封件配合在所述容納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的外周面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和所述容納槽的側壁貼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過盈配合在所述第一管道內壁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與所述緊固件的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的中心位置相對。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上具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與所述密封件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間隔排布,且所述密封部與所述緊固件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間隔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由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凸出形成。
8
9.一種轉向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轉向系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容納槽,所述密封件配合在所述容納槽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的外周面分別與所述第一管道的內壁面和所述容納槽的側壁貼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過盈配合在所述第一管道內壁面與所述第二管道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的外周面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轉向系統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與所述緊固件的沿所述第二管道的軸向的中心位置相對。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仝帥,李蘇澤,傅鈺,王友鈞,閆志,周新華,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車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