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
技術介紹
1、腰椎具有前凸的生理曲度,鑒于前路手術的高風險,目前的腰椎手術多數以后路進行,在后方處理椎間隙時,是將椎間融合器置入椎間中支撐來恢復椎間隙高度,并形成骨生成橋梁,以達到椎體間融合的目的。目前椎間融合器大多分為方形子彈頭融合器和腎形融合器,鑒于腎形融合器置入容易出現神經及硬膜囊損傷,較為少用。方形子彈頭融合器置入方便且安全性高,但是目前的手術器具難以夾持方形子彈頭融合器實現水平狀態放置入椎間隙前份,并盡量靠近椎間隙前份,以維護腰椎的生理曲度。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能夠方便快將方形子彈頭融合器橫向放置于椎間隙前份。
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包括相互鉸接的上鉗部和下鉗部;所述上鉗部和下鉗部均具有夾持端和握持端,所述上鉗部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的尾部上端,所述上鉗部的夾持端抵靠所述椎間融合器的端面為圓弧狀凹面,所述下鉗部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的尾部下端;
3、當上鉗部的握持端與下鉗部的握持端相互靠近時,上鉗部的夾持端與下鉗部的夾持端相互靠近。
4、進一步地,所述上鉗部的握持端上設置有敲擊柱。
5、進一步地,所述敲擊柱遠離上鉗部的一端設置有敲擊帽,所述敲擊帽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敲擊柱的橫截面面積。
6、進一步地,上述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
7、進一步地,所述上鉗部的握持端和下鉗部的握持端之間設置有彈性件。
8、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增設相互鉸接的上鉗部和下鉗部,由上鉗部的夾持端的圓弧狀凹面抵靠在椎間融合器的尾部上端,由下鉗部的夾持端抵靠在椎間融合器的尾部的下端,并且下鉗部的底部與椎間融合器的尾部的下端之間留有一段距離,使得椎間融合器傾斜地被夾持在調整鉗上。在手術過程中,手術操作者手掌握持上鉗部的握持端和下鉗部的握持端將椎間融合器送入到待置入椎間融合器的椎間隙前份處,然后手術操作者根據實際情況對上鉗部的握持端和下鉗部的握持端施力,由于上鉗部的夾持端的圓弧狀凹面能夠為椎間融合器的尾部上端提供活動空間,下鉗部的底部與椎間融合器的尾部下端之間留有一段距離,因此上鉗部的握持端和下鉗部的握持端相互靠近時,椎間融合器會在上鉗部的夾持端與下鉗部的夾持端之間發生轉動,即驅使椎間融合器趨于水平姿態,進而便于手術操作者將椎間融合器置入椎間隙前份。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鉸接的上鉗部(1)和下鉗部(2);所述上鉗部(1)和下鉗部(2)均具有夾持端和握持端,所述上鉗部(1)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尾部上端,所述上鉗部(1)的夾持端抵靠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端面為圓弧狀凹面,所述下鉗部(2)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尾部下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鉗部(1)的握持端上設置有敲擊柱(1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敲擊柱(11)遠離上鉗部(1)的一端設置有敲擊帽(3),所述敲擊帽(3)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敲擊柱(11)的橫截面面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齒條(4),所述齒條(4)的一端鉸接在下鉗部(2)的握持端上,所述上鉗部(1)的握持端上設置有供齒條(4)貫穿上鉗部(1)的避讓口(12),且所述避讓口(12)內設置有與齒條(4)嚙合的卡齒(1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鉸接的上鉗部(1)和下鉗部(2);所述上鉗部(1)和下鉗部(2)均具有夾持端和握持端,所述上鉗部(1)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尾部上端,所述上鉗部(1)的夾持端抵靠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端面為圓弧狀凹面,所述下鉗部(2)的夾持端用于抵靠在所述椎間融合器(6)的尾部下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鉗部(1)的握持端上設置有敲擊柱(1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椎間融合器的位置調整鉗,其特征在于:所述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鄭啟斌,康德智,譚智鋒,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