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長度必須引用該字符串內的位置。 參數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裝備,具體涉及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及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1、肥槽,指為提供作業面而多開挖的那一部分,一般情況下是指建筑物結構與基坑邊緣之間的空間。
2、承臺,指為承受、分布由墩身傳遞的荷載,在樁基頂部設置的聯結各樁頂的鋼筋混凝土平臺。
3、傳統技術中,通常由模板拼接成型得到承臺模具,之后澆筑混凝土得到承臺。為避免模板向外傾倒,且用于對抗混凝土硬化過程中的膨脹力,通常在模板外側安裝斜撐結構(例如斜撐桿);但當肥槽較為狹小并不足以容納斜撐結構或為斜撐結構提供足夠的安裝空間時,只能繼續開挖基坑從而擴大肥槽,導致施工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1、為了克服上述
技術介紹
中存在的“狹小肥槽內無法安裝用于支撐模板的斜撐結構”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及施工方法。
2、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包括木模板和設置在所述木模板外壁位置的鋼模板;所述鋼模板包括第一板體、第二板體和鉸接組件;所述第二板體設有兩個且分別通過所述鉸接組件與所述第一板體的側邊緣連接;所述鉸接組件設有兩個;所述鉸接組件包括軸體、擋環、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和第一螺栓;所述擋環設有兩個且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軸體的兩端;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均分別設有若干個且交替套設在所述軸體表面;所述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均能夠以所述軸體為中心獨立轉動;所述第
4、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連接件包括第一筒體、第一片體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筒體內壁與所述軸體外壁適配;所述第一片體和所述第一底板相互平行設置且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板體邊緣的第一間隙;所述第一板體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底板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片體遠離所述第一底板的側壁上設有第一凸臺,所述第一凸臺中部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螺栓的第一螺孔。
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二連接件包括第二筒體、第二片體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二筒體內壁與所述軸體外壁適配;所述第二片體和所述第二底板相互平行設置且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二板體邊緣的第二間隙;所述第二板體側邊緣與所述第二筒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底板側邊緣與所述第二筒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片體遠離所述第二底板的側壁上設有第二凸臺,所述第二凸臺中部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螺栓的第二螺孔。
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板體側邊緣位置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一螺孔的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二板體靠近所述第一板體的側邊緣位置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二螺孔的第二連接孔。
7、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底板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一螺孔的第一拉接螺孔;所述第二底板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二螺孔的第二拉接螺孔。
8、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均為通孔。
9、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木模板邊緣位置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筒體和所述第二筒體的讓位倒角。
10、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鋼模板還包括若干斜撐桿,所述斜撐桿設置在所述第二板體外側壁位置。
11、作為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優化方案,所述第一板體包括第一插板、第二插板、背撐立桿和背撐橫桿,所述第一插板邊緣位置設有第一插齒,所述第二插板邊緣位置設有第二插齒,所述第一插齒與所述第二插齒相互插接且插接深度可調;所述背撐立桿立置于所述第一插齒與所述第二插齒的插接位置,所述背撐立桿與所述第一插齒固定連接、與所述第二插齒滑動連接;所述背撐橫桿的中部與所述背撐立桿壓接;
12、所述鉸接組件還包括扣件,所述扣件的中部與所述背撐橫桿端部壓接,所述扣件的端部通過所述第一螺栓壓接在所述第一片體和/或所述第一凸臺表面;
13、所述第二筒體側壁設有用于支撐所述背撐橫桿的底撐凸起。
14、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步驟包括:s1、進行所述木模板的拼裝;s2、將所述第一板體插接在肥槽內,調節調節所述第一插齒與所述第二插齒的插接深度,使兩個所述軸體的間距適配所述肥槽內所述木模板兩外角的間距;s3、將所述第一板體和所述第二板體貼合在所述木模板外側壁位置,然后安裝所述斜撐桿;s4、將所述扣件從所述第一片體上卸除;s5、將所述背撐橫桿中部壓接在所述背撐立桿上,然后將所述背撐橫桿兩端分別置于所述底撐凸起上表面;s6、將所述扣件中部扣壓在所述背撐橫桿端部,然后使用所述第一螺栓將所述扣件上下兩端分別與上下兩個第一片體固定連接。
15、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有益之處在于:
16、(1)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功能可靠,利用第二板體和鉸接組件實現對置于狹小肥槽內的第一板體進行拉接,避免了狹小肥槽內無法安裝斜撐結構的問題,進一步避免了擴挖基坑導致施工效率降低的問題。
17、(2)第一插板邊緣位置設有第一插齒,所述第二插板邊緣位置設有第二插齒,所述第一插齒與所述第二插齒相互插接且插接深度可調,從而實現第一板體長度的調節,以適配不同項目中承臺不同的設計寬度,從而提高本專利技術的兼容性,實現本專利技術的重復利用,提高材料周轉率。
18、(3)背撐橫桿的中部壓接在背撐立桿遠離木模板的側壁上,從而通過背撐立桿向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施加壓接力,避免第一插齒和第二插齒相互脫開,以維持本專利技術的整體性。
19、(4)第二筒體側壁均設有底撐凸起,底撐凸起用于對背撐橫桿的兩端分別起到臨時支撐功能,從而提高背撐橫桿與扣件的安裝便捷性,進一步提高施工效率。
20、(5)底撐凸起與第二筒體的邊緣位置相切設置且呈p字形固定連接,從而:在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旋轉至呈90度夾角時,底撐凸起垂直于第一板體,以實現對背撐橫桿的支撐;在第一板體和第二板體旋轉至呈180度夾角時,底撐凸起貼合在第一板體側壁位置,即底撐凸起不會阻礙鋼模板的鋪開,從而提高運輸與儲存的便捷性。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模板(1)和設置在所述木模板(1)外壁位置的鋼模板(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233)包括第一筒體(2331)、第一片體(2332)和第一底板(2333);所述第一筒體(2331)內壁與所述軸體(231)外壁適配;所述第一片體(2332)和所述第一底板(2333)相互平行設置且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板體(21)邊緣的第一間隙;所述第一板體(21)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23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底板(2333)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23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片體(2332)遠離所述第一底板(2333)的側壁上設有第一凸臺(23321),所述第一凸臺(23321)中部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螺栓(235)的第一螺孔(2332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234)包括第二筒體(2341)、第二片體(2342)和第二底板(2343);所述第二筒體(2341)內壁與所述軸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體(21)側邊緣位置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一螺孔(23322)的第一連接孔(2101);所述第二板體(22)靠近所述第一板體(21)的側邊緣位置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二螺孔(23422)的第二連接孔。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2333)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一螺孔(23322)的第一拉接螺孔(23331);所述第二底板(2343)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二螺孔(23422)的第二拉接螺孔(2343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孔(23322)和所述第二螺孔(23422)均為通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模板(1)邊緣位置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筒體(2331)和所述第二筒體(2341)的讓位倒角(11)。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模板(2)還包括若干斜撐桿(24),所述斜撐桿(24)設置在所述第二板體(22)外側壁位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體(21)包括第一插板(211)、第二插板(212)、背撐立桿(213)和背撐橫桿(214),所述第一插板(211)邊緣位置設有第一插齒(2111),所述第二插板(212)邊緣位置設有第二插齒(2121),所述第一插齒(2111)與所述第二插齒(2121)相互插接且插接深度可調;所述背撐立桿(213)立置于所述第一插齒(2111)與所述第二插齒(2121)的插接位置,所述背撐立桿(213)與所述第一插齒(2111)固定連接、與所述第二插齒(2121)滑動連接;所述背撐橫桿(214)的中部與所述背撐立桿(213)壓接;
10.一種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包括: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木模板(1)和設置在所述木模板(1)外壁位置的鋼模板(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件(233)包括第一筒體(2331)、第一片體(2332)和第一底板(2333);所述第一筒體(2331)內壁與所述軸體(231)外壁適配;所述第一片體(2332)和所述第一底板(2333)相互平行設置且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一板體(21)邊緣的第一間隙;所述第一板體(21)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23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底板(2333)側邊緣與所述第一筒體(233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片體(2332)遠離所述第一底板(2333)的側壁上設有第一凸臺(23321),所述第一凸臺(23321)中部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螺栓(235)的第一螺孔(2332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件(234)包括第二筒體(2341)、第二片體(2342)和第二底板(2343);所述第二筒體(2341)內壁與所述軸體(231)外壁適配;所述第二片體(2342)和所述第二底板(2343)相互平行設置且之間設有用于容納所述第二板體(22)邊緣的第二間隙;所述第二板體(22)側邊緣與所述第二筒體(23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底板(2343)側邊緣與所述第二筒體(234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片體(2342)遠離所述第二底板(2343)的側壁上設有第二凸臺(23421),所述第二凸臺(23421)中部設有用于安裝第一螺栓(235)的第二螺孔(23422)。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狹小肥槽內承臺模板夾角位置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體(21)側邊緣位置開設有適配所述第一螺孔(23322)的第一連接孔(2101);所述第二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國藝,李昭,蔡體霄,姜峰,郭志遠,郭強,安森,祖凡,劉陽,馮興彬,王慶涵,趙方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