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泵、第一蓄能器、液壓油缸、換向閥及與液壓泵出口相連的第一單向閥,其中,第一單向閥經過換向閥與液壓油缸相連,第一蓄能器設于連通第一單向閥和換向閥的油路上,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溢流單元,溢流單元用于在第一蓄能器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降低液壓泵出口處的壓力;或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儲能單元,儲能單元用于在第一蓄能器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儲存液壓泵輸出的液壓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混凝土泵送設備。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可以卸荷動力源以降低熱能損耗,或儲存運行過程中過剩的能量,從而節約能源,降低能耗。(*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液壓控制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和一種混凝土泵送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混凝土泵送機械的分配閥常用擺動液壓缸驅動,一般采用單獨的液壓泵(如齒輪定量泵)驅動該油缸,并在油路中設有蓄能器,能起到快速推動擺動液壓缸及保壓的作用。如下圖I所示,是一種常用的泵送分配液壓系統,其中,主要由液壓泵6、蓄能器2和換向閥3控制液壓油缸4的動作,另外,還包括利用溢流閥11進行油路的限壓,利用電磁閥5控制發動機在怠速與工作狀態之間進行切換,當蓄能器2掉壓時,接通電磁閥5進行補壓,還可以在啟動時控制液壓泵6進行卸荷。·當液壓油缸4到位及蓄能器2充壓到上限壓力之后,液壓泵6輸出的液壓油經溢流閥11直接流回油箱。在這一過程中,液壓泵6輸出的壓力必須達到溢流閥11的導通壓力,且大量液壓油直接流回油箱,導致大量的能源浪費。因此,如何改進現有的液壓系統,以實現節能的目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擺動液壓缸在換向過程中的能源浪費的問題,本技術的提出了新的液壓控制技術,可以卸荷動力源以降低熱能損耗,或儲存運行過程中過剩的能量,從而節約能源,降低能耗。有鑒于此,本技術提出了一種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泵、第一蓄能器、液壓油缸、換向閥及與所述液壓泵出口相連的第一單向閥,其中,所述第一單向閥經過所述換向閥與所述液壓油缸相連,所述第一蓄能器設于連通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換向閥的油路上,所述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溢流單元,所述溢流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蓄能器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降低所述液壓泵出口處的壓力;或所述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儲能單元,所述儲能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蓄能器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儲存所述液壓泵輸出的液壓油。優選地,所述溢流單元包括溢流閥,所述溢流閥的進口與連接所述液壓泵和所述第一單向閥的管路連通,所述溢流閥的先導油口與所述第一蓄能器連通。優選地,所述儲能單元包括第二蓄能器、順序閥和第二單向閥,所述順序閥的進口與連通所述液壓泵和所述第一單向閥的管路連通,所述順序閥的出口與所述第二蓄能器連通,且所述第二蓄能器經第二單向閥與連接所述第一單向閥和所述換向閥的油路連通。優選地,所述溢流閥或所述順序閥包括外控結構,所述外控結構用于根據外控油路的壓力設定所述溢流閥或所述順序閥的導通壓力。優選地,所述外控結構包括閥腔、設于閥腔中的錐閥、彈性元件、柱塞及與控制油路連通的控制油腔,其中,所述彈性元件設置在所述錐閥和所述柱塞之間。優選地,所述錐閥包括錐形端和連接至所述錐形端底面的閥桿;所述彈性元件套設在所述閥桿上,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與所述錐形端的端面接觸,且所述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所述柱塞的端面接觸;所述柱塞靠近所述閥桿的一端設置有凹槽,所述閥桿可在所述凹槽中往復運動。根據本技術還提出了一種混凝土泵送設備,包括如上述技術方案中任一項所述的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優選地,所述混凝土泵送設備為混凝土泵車。通過以上技術方案,可以卸荷動力源以降低熱能損耗,或儲存運行過程中過剩的能量,從而節約能源,降低能耗。附圖說明圖I示出了相關技術中的泵送分配液壓系統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液壓系統的示意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液壓系統的示意圖;圖4示出了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外控結構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術,但是,本技術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的泵送分配液壓系統進行詳細說明。如圖2所示,是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泵6、第一蓄能器21、液壓油缸4、換向閥3及與液壓泵6的出口相連的第一單向閥71,其中,第一單向閥71經過換向閥3與液壓油缸4相連,第一蓄能器21設于連通第一單向閥71和換向閥3的油路上,該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溢流閥11,溢流閥11的進口與連接液壓泵6和第一單向閥71的管路連通,溢流閥11的先導油口與第一蓄能器21連通。在現有技術中,即將溢流閥11的先導油口連接至該溢流閥11的進油口處,則當溢流閥11所處油路的油壓達到該先導油口的導通閥值時,該溢流閥11才會導通,則油路始終處于較高的油壓下,液壓馬達輸出的液壓油壓力必須大于該閥值,且液壓馬達消耗大量能量輸出的液壓油在經過溢流后又直接回油箱,導致了能源的嚴重浪費。而該技術方案的具體實現過程為液壓泵6向液壓油缸4輸送油液,以驅動液壓油缸4的動作;液壓油缸4到運動位后,液壓泵6會對第一蓄能器21進行蓄能。當第一蓄能器21的壓力大于溢流閥11的導通閥值時(相當于蓄能器蓄能到預定程度),溢流閥11導通,液壓泵6輸出的液壓油直接流入油箱,相當于液壓泵6處于輕負載或空載狀態。該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液壓泵6的輸出功率,進而降低能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液壓油的發熱程度。當換向閥3換向時,第一蓄能器21對液壓油缸4作用,使其向第二狀態位進行變化。該過程中,第一蓄能器21的壓力快速降低,當低于預定閥值時,使得溢流閥11的閥門閉合,則液壓泵6停止卸荷并向液壓油缸4和第一蓄能器21供油。在該技術方案中,通過設置第一單向閥71,可以在液壓泵6卸荷的過程中,防止蓄能器2發生卸荷倒流,從而在液壓泵6停止卸荷后,由液壓泵6和第一蓄能器21 —起對擺動液壓缸4進行動作的驅動。如圖3所示,為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例的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泵6、第一蓄能器21、液壓油缸4、換向閥3及與液壓泵6的出口相連的第一單向閥71,其中,第一單向閥71經過換向閥3與液壓油缸4相連,第一蓄能器21設于連通第一單向閥71和換向閥3的油路上,該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第二蓄能器22、順序閥13和第二單向閥72,該順序閥13的進口與連通液壓泵6和第一單向閥71的管路連通,順序閥13的出口與第二蓄能器22連通,且第二蓄能器22經第二單向閥72與連接第一單向閥71和換向閥3的油路連通。通過多設置一個第二蓄能器22,可以在油路壓力上升、順序閥13開啟后,將油路中多余的能量存儲至第二蓄能器22,從而在下次進行動作時,可以由第一蓄能器21、第二蓄能器22和液壓泵6 —起對液壓油缸4進行控制,使得液壓油缸4的換向動作更快。在該技術方案中,第一蓄能器21和第二蓄能器22進行配合時,可以使得液壓油缸4的轉向更迅速。而通過設置第二單向閥72,可以確保在充油完成時第一蓄能器21中的液壓油具有相對穩定的壓力,防止第一蓄能器21給第二蓄能器22充油,進而影響第一蓄能器21的壓力,最終影響到液壓油缸4的動作速度。此外,在上述任一實施例中,所使用的順序閥或溢流閥等控制閥,可以包括外控結構,該外控結構連通至外控油路,能夠根據該外控油路的壓力來設定溢流閥或順序閥的導通壓力。 具體地,該外控結構可以采用如圖4所示的結構,其包括閥腔110、設于閥腔110中的錐閥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混凝土泵擺缸液壓系統,包括液壓泵(6)、第一蓄能器(21)、液壓油缸(4)、換向閥(3)及與所述液壓泵(6)出口相連的第一單向閥(71),其中,所述第一單向閥(71)經過所述換向閥(3)與所述液壓油缸(4)相連,所述第一蓄能器(21)設于連通所述第一單向閥(71)和所述換向閥(3)的油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溢流單元,所述溢流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蓄能器(21)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降低所述液壓泵(6)出口處的壓力;或所述擺缸液壓系統還包括儲能單元,所述儲能單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蓄能器(21)的壓力達到預定值時,儲存所述液壓泵(6)輸出的液壓油。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鑫,李富龍,黃勃,
申請(專利權)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